无线通信中协同分集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来源 :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ei_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多径传播引起的衰落对信道产生的严重影响可以通过分集技术得到有效的解决。空间或多天线分集技术由于可以与其他如时间分集,频率分集技术相接合,并在其基础上提供很大的性能增益,而成为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分集技术。协同分集是一种新的空间分集方式,其本质是利用分布式用户的单天线形成一个虚拟的多天线系统,即形成虚拟MIMO。这种技术能在单天线的情况下有效对抗衰落,提高系统容量。   论文首先描述了协同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协同分集的各种策略,给出了协同分集系统的模型和协同的基本方案。其次论文对固定中继策略中的三种不同的协同方法(放大前传、译码前传、编码协同)进行了仿真分析。随后,论文从中断概率的角度比较了各种上行信道条件下协同分集系统性能的差异,并分析了协同分集系统的容量。   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空时编码的技术特点,并总结协同分集空时编码方案;在编码协同的分析基础上,讨论了空时编码协同,并进一步研究了自适应空时编码协同技术,最后通过系统仿真,比较各种协同方式的系统性能。
其他文献
随着视频监控系统的普及,视频监控系统自身的一些不足与缺陷也凸显出来,如视频监控系统自身的安全基本得不到保障,容易受到非法信号的侵扰,现有设备不能对视频的真伪进行检测
随着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基于802.16j的多跳中继网络的性能已成为无线通信的一个研究热点。IEEE802.16执行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中继工作小组来制定中继技术标准。中继网络作为一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己逐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而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车牌识别系统,在现代交通系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学位
融合通信作为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它是一种将数据传输、即时通信、电话、传真、音视频会议、呼叫中心等众多应用服务等融为一体的新型通信方式。本文在对基于Web的融
基于磁盘结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很好地满足了传统的商务和管理领域应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移动通信需要提供更多类型的数据服务,特别是3G时代的到来,电
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灵活等特点,并且已经在军事和民用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SAR图像包含丰富的信息,通过数字图像分割技术可以从SAR图
被设计用于单跳场景的802.11e EDCA(Enhanced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增强型分布式信道接入)通过优先级划分机制,可以保证无线网络中多媒体业务传输的QoS质量。但是在目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中国正在建设的重大科技项目,竣工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大大推动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发展。相比传统的馈源组,采用相控阵馈源作为焦平面阵列能够同时形成多个波束进行观测,拓宽视场,提高巡天速度,实现干扰的自适应抑制,增大系统灵敏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射电望远镜中。本文基于FAST设计符合指标的相控阵馈源。首先,编写了Matlab-HFSS联合仿真程序,为
指纹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一种。它是利用人的指纹进行身份鉴定的技术,也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指纹Fuzzy vault算法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