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区。该区域广泛存在于沙漠边缘和山地之间的绿洲形成了天然的走廊,为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使其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该地区人类文化的发展极度依赖自然环境,文化的兴衰与其息息相关。因此,本文试图研究南疆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环境的作用,进而探讨其对该地区文化演进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坎苏剖面进行磁学参数(磁化率(χlf)、频率磁化率(χfd)、非磁滞剩磁磁化率(χARM)、饱和等温剩磁(SIRM)、“硬”剩磁(HIRM))、粒度以及色度等指标的分析,选取合适的气候代用指标,结合光释光测年(OSL)建立可靠的年代框架,从而重建了南疆塔里盆地北缘16 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此外,对南疆地区内遗址点的年代样品进行AMS14C测定,结合前人的研究,梳理和总结了南疆地区古文化序列。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坎苏剖面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来自粉尘源区的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磁性矿物浓度相对较低。成壤作用形成的纳米级细颗粒亚铁磁性矿物对磁化率的贡献很大。磁性矿物粒径较粗,以多畴(MD)、假单畴(PSD)和粗粒稳定单畴(SSD)为主。沉积物粒径以粉砂组分为主,黏土次之,砂粒组分含量最低,属于典型风尘沉积。亮度(L*)能够反映与水热条件和土壤发育程度相关的风化成壤过程,对气候环境演化响应敏感。(2)以L*、χfd、χARM/SIRM、黏土组分(<2μm)和砂粒组分(>63μm)含量等参数作为气候代用指标,揭示了16 ka BP以来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区气候演化过程,气候整体趋于变湿,具体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1612 ka BP阶段气候整体干旱但趋于变湿;124 ka BP阶段气候相比上一阶段明显改善,降水增多,土壤发育增强;42 ka BP阶段亮度L*持续下降,χfd、χARM/SIRM缓慢增长,在2 ka BP左右达到最高,气候最为湿润,降水增加,土壤发育强度明显增强;20.5 ka BP阶段,气候整体较为湿润,相对上一阶段降水有所减少。(3)气候变化对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区文明的演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612ka BP对应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数量较少,分布较分散,这与早全新世南疆总体相对较干旱的气候有关;124 ka BP对应了细石器时代,该阶段新石器时代遗址缺失,后期细石器时代遗址的大量出现,均与该时期前期较干后期变湿的气候变化相对应;42 ka BP为区青铜铁器时代,该时期文化与周边亚欧大陆与东部内陆地区得到交流与发展,遗址数量激增,生业模式转变,文化迎来大融合,得到了该时期湿润的气候条件支持;2 ka BP以来,历史时期经历了汉唐丝绸之路短暂的繁荣后,文化走向衰败,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该地区逐渐变干的气候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