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结束后,带给人类最后的思考是对尊严的争取、是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正义世界的反思。波及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人卷入战争,大约5000万人死亡,最终以德、意、日法西斯彻底失败而告终。培根与弗洛伊德正是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们以人的存在与活动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为艺术观念,改变了以往随波逐流的关注角度。尽管如此,他们关注的侧重点却不同。培根关注更多的是人类面对战争时那种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惧怕,战争无疑改变着人类命运的走向。以及战后随着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人类失落灵魂所处艰难困境的深刻理解。而弗洛伊德将自己远离喧嚣,这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处事哲学,导致他抓住身边小人物的精神困境来表现对人类命运的理解,这些小人物代表社会底层人群,他们没有任何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利,更加没有那些上层人士的交际手腕。然而,权利却像一个操盘手在控制着世界的走向,弗洛伊德从人类精神和对情感的探索与表达等方面提示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所以其画面中人物的精神状态也是麻木的。培根揭示战争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恐惧,是对其生活空间及其命运的思考;弗洛伊德表现的是战火硝烟过后人类反思自身真实存在的状态与写照,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意义。培根扑捉动物瞬间动态的模糊形体,将生命呈现出另一种视觉形态,人类的命运有时也是如此。培根那些非人非鬼的形象在声嘶力竭的咆哮!他们拼命的想从那个封闭的、压抑的空间中逃离出去,很明显这些是现实社会给人类造成巨大迫害的真实表象。而弗洛伊德的作品里仅仅是对现代人精神麻木,目光呆滞的写照!通过对英国两位艺术家卢西恩·弗洛伊德及弗朗西斯·培根经典之作进行比较,培根是致力于对人与社会的意义与价值的思考,然而弗洛伊德却是以强悍的生命意义为语言特征来强调人物的精神状态,从而揭露两位艺术家对于“人”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视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