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衣藻对纳米氧化铜在水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及去除效能的影响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llstud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莱茵衣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对纳米氧化铜的吸附和吸收的效果及其对纳米氧化铜形态分布的影响,系统的阐述了莱茵衣藻对纳米氧化铜的去除和分布特征的影响,揭示莱茵衣藻对水环境中纳米氧化铜去除的可行性。采用多种手段对吸附过程中莱茵衣藻藻细胞及纳米氧化铜的形态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批处理吸附试验,研究吸附的影响因素、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考察了莱茵衣藻对纳米氧化铜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其吸附机理;通过96h吸收实验分析莱茵衣藻的存在对纳米金属分散/团聚现象的影响,对其吸收效能的影响及纳米金属在水-水/微藻界面-胞内的分布规律的影响,并测定莱茵衣藻藻细胞胞外聚合物EPS含量的变化,揭示其对吸收过程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FT-IR红外分析表明,莱茵衣藻藻细胞表面含有大量可以与金属离子结合的官能团,如羟基、羧基、氨基等,在莱茵衣藻对金属离子的吸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BET分析表明,纳米氧化铜的比表面积较大,有利于吸附能力的增强,增大吸附容量,有利于纳米氧化铜被莱茵衣藻藻细胞胞外聚合物以及藻细胞细胞壁吸附。Zeta电位分析表明,纳米氧化铜的胶体稳定性较为不稳定,较容易发生凝结或凝聚,从而发生沉降。(2)莱茵衣藻藻细胞对纳米氧化铜的吸附过程是个以生物化学吸附为主,单层覆盖和多层吸附共存的模式,莱茵衣藻藻细胞对纳米氧化铜的最大比吸附量为128μg/106个藻细胞。(3)莱茵衣藻的存在有利于纳米氧化铜的离子溶出,最大增幅比例可达73.33%,这可能会降低纳米氧化铜在水环境中的生物有效性。(4)莱茵衣藻的存在促进了纳米氧化铜的团聚沉降,使水中的纳米氧化铜含量下降,减少了纳米氧化铜对水生生物的毒性。(5)莱茵衣藻藻液浓度的变化对纳米氧化铜在水相、藻细胞胞外、藻细胞胞内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藻液浓度的增加,纳米氧化铜进入藻细胞胞内的比例明显下降。(6)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藻细胞胞外聚合物的含量及组成成分影响较大,初期,藻细胞胞外聚合物含量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藻细胞胞外聚合物含量发生下降,但其总量仍然比初始含量高。(7)莱茵衣藻藻细胞胞外聚合物中的多糖含量随纳米氧化铜浓度的变化明显,多糖的存在促进纳米氧化铜发生发生团聚、沉降从而大大降低了纳米氧化铜的生态毒性,并且大颗粒的纳米氧化铜相比较于小颗粒的纳米氧化铜更容易从水环境中去除。(8)莱茵衣藻藻细胞胞外聚合物中的蛋白质含量随纳米氧化铜浓度的变化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说明高浓度的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产生明显的损伤,随着时间的延长,损伤程度增加,影响藻细胞正常生长、代谢,造成胞外多聚物产量的下降,导致胞外多聚物中蛋白质含量的降低。
其他文献
简要总结了当前消防部队灭火和抢险救援的面临的任务,分析公安消防部队在训练设施建设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指出传统训练设施建设模式已难以适应日益增多、错综复杂、种类繁
介绍了北斗行驶记录仪的组成和功能,对定时1s和定时60s报送或存储进行了对比和优劣分析,根据道路匹配特性,给出了一种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北斗行驶记录仪数据存储算法,将马尔科夫链上的节点(拐点)作为记录仪存储或传输的位置点,通过采集车辆状态信息和定位模块输出信息对"拐点"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和推导,并通过多次实际跑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与定时1s报送或存储相比,节省率可达到90%以上,大大节省了存储空间或者
羟自由基(·OH)是一种非常强的活性氧化物种,几乎可以无选择性的氧化环境中的各类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物质,对环境中元素循环以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都具有重要影响。马基诺矿(F
差分卫星导航实时动态(RTK)定位的计算耗时主要取决于定位程序中的卡尔曼滤波实现.卡尔曼滤波实现中有大量的矩阵运算,因此,矩阵的优化技术有可能成为降低RTK计算耗时的有效手段.基于RTK定位算法中卡尔曼状态转移矩阵的特殊性,对卡尔曼的状态变量预测以及状态变量的协方差矩阵预测进行了改进.运动平台实测结果表明,矩阵优化后的RTK定位耗时较优化前减少至1/7倍左右.
近年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中的类固醇雌激素因其特有的雌性活力对人类及动物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引起了大批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对其在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污染水平,以及其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