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衰竭是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严重失代偿状态,救治困难[1-2]。不同国家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及诊断标准有较大差异性[3]。在中国,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四种类型[4]。肝衰竭的病因复杂,且存在地区差异性,并可能与其预后有关。所以,研究中国肝衰竭的病诱因构成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是HBV感染大国,慢性HBV感染相关的ACLF是我国肝衰竭的主要病因。近年来,肝衰竭的病因构成是否有所变化,尚且不清楚。目前缺乏长时间、大样本的关于中国肝衰竭的病诱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研究。另外,肝衰竭预后与性别、年龄的关联尚且不清楚。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治疗相关性肝衰竭在HBV相关肝衰竭中所占的比例不清。故我们回顾性的收集了3171例在2000年至2012年期间西南医院感染科住院的肝衰竭患者病例,分析包括非肝移植存活率,病因诱因,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为阐明中国西南地区的肝衰竭病因学特征及预后,为肝衰竭的防治策略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1.ALF前3位病因分别是HBV感染(46.7%),不明原因(20.0%)和药物性(17.3%);SALF前3位病因分别是不明原因(29.3%),HBV感染(25.3%)和药物性(25.3%)。在ACLF中,96.5%与HBV感染相关,37.5%至少有1个诱发因素的参与。S-SAE为HBV相关ACLF主要的原因(62.5%),其次是酒精性因素(15.4%)及抗病毒因素(7.5%)。2.近13年来,HBV重叠其他嗜肝病毒感染所致肝衰竭的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2002年19.3%下降到2012年2.5%),而核苷酸类似物的停药所致比例呈逐渐升高(2000年0%上升到2012年11.5%)的趋势。3.在ACLF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5.6:1,比ALF(1.3:1)与SALF(0.9:1)高(P<0.01)。ACLF患者的年龄(42.4±11.7)较ALF(33.7±17.5)与SALF(37.4±17.4)高(P<0.01)。ALF与SALF在年龄(P=0.122)与性别(P=0.269)均无统计学差异。4.在HBV相关性肝衰竭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5.9:1,较非HBV相关的肝衰竭(0.9:1)明显高(P=0.258),且男性患者年龄(41.5±11.3岁)较女性小(45.3±13.0岁)(P<0.01)。5.肝衰竭总存活率为31.4%。近年来存活率呈稳定上升趋势。ALF存活率为17.3%,显著降低于SALF(29.3%)与ACLF(31.9%),P<0.01。6.在HBV相关的ACLF中,由酒精、药物、核苷类似物的停药及耐药总体存活率为29.1%,低于S-SAE的34.1%,重叠感染的38.5%(P=0.028,0.010)。在S-SAE与重叠感染之间,存活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14)。类固醇激素与干扰素治疗诱发的HBV、HCV活跃复制所致ACLF患者,存活率分别为11.1%、36.4%。7.在HBV相关肝衰竭与非HBV肝衰竭中,自然存活者年龄(36.9±17.3岁,38.6±11.0岁)比未存活者年龄(42.2±18.7岁,43.6±11.6岁)小(P=0.035,P<0.01),且女性存活率(35.4%)比男性(31.1%,)高(P=0.08)。8.在HBV所致肝衰竭中,25至54岁年龄段男性患者占81.1%,女性占67.2%,男性与女性患者比例为7.1:1。30至34岁年龄段男性患者的存活率(41.8%)较35至39岁年龄段的存活率(30.3%)显著增高(P<0.01)。结论:1.中国西南地区肝衰竭病因较为复杂,HBV感染是我国西南地区肝衰竭,特别是ACLF的主要病因。抗病毒相关,特别是NUC停药诱发的ACLF病例越来越多,已取代嗜肝病毒重叠感染成为HBV-ACLF的第3位最重要原因。2.肝衰竭预后仍差,但近年来存活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不同病因所致肝衰竭患者的预后也存在一定差异,损伤因素越多者预后越差。3.免疫抑制剂诱发HBV、HCV活跃复制,导致的ACLF占有一定比例,且预后差。4.不同病因所致肝衰竭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性别与年龄是影响HBV感染者肝衰竭发生与否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