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焚香行为商周已有之,香炉作为一种焚香用具在焚香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豆形香炉,这种类型的香炉对后代产生很大的影响。到了汉代可以说迎来了香炉使用的一个高峰,特别是博山炉的出现更是丰富和提高了香炉的水准。而唐代则可以视作是香炉发展的另一个高峰,香炉的造型更加多样,特别是经过制瓷业的发展,佛教的兴盛以及道教的完善等,都为香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汉唐两朝作为统一且强盛的时代,就香炉本身来说也能展现其发展的完整性。并且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大环境的稳定,使得有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准的香炉得以制作和保存,作为汉唐之间魏晋南北朝时期香炉的发展则有着明显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身是一个三百多年的分裂状态,朝代更迭比较频繁。特别是西晋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入驻中原,在汉化的过程中也携带着自己的文化风格,而原来在北方的汉族则大举南迁,造成了整个中国南北方的各种差异。本文试图分析研究出属于这一时代香炉发展的特征。本文主要利用了出土实物资料、相关图像资料以及文献资料。其中实物资料主要包括陶瓷类和金属类香炉,图像主要包括石窟寺、单体造像、造像碑以及墓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第一、二章主要是收集梳理与香炉有关的材料,就出土实物方面主要采用了考古学类型学的方法,进行了型式学划分。对典型图像资料则进行分类择要介绍,而后依据初步分析研究的结果,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实物方面主要集中于地理分布、墓葬环境以及与制瓷业的关系等问题的关注。图像方面则偏向地域方面以及宗教与日常生活的问题。最后以鹊尾式长柄香炉为例,专题讨论了在外来佛教的影响下,与我国本土已有的长柄香炉的关系,并提出这种香炉极有可能是本土发明制造的。从出土的香炉实物本身来看,地域分布总体上有着南多北少的特征,材质上则是以陶瓷香炉所占比重较大。这可能与南北方人生活习惯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制瓷业在南方发展较快,而在北方相对落后有关。就出土香炉的墓葬等级来看,则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等级的墓葬,说明这一时期的焚香用香群体还是以社会上层人士为主。不同瓷窑的发展以及生活习惯,使得大多数陶瓷香炉出现在南方,不同类型的陶瓷香炉所流行的时间和区域都有一定的区别。陶瓷香炉虽然有的品种出现时间很短,但仍表现出一种创造力。另外陶瓷香炉中托盘足炉数量逐渐增多,在南朝流行起来,为唐朝香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相对来说金属香炉在全国分布比较分散,造型上也更多地延续汉代的香炉造型传统,略显保守,但是出土金属香炉的墓葬规格还是比较高的。出现在图像中的香炉在地域分布方面同样存在南北差异,总的来说是北多南少。北方的香炉形象主要出现在石窟寺、单体造像和造像碑中,带有较强的宗教性,特别是佛教艺术以及集中在陕西地区的道教艺术,而墓葬图像中出现香炉的情况较少。焚香是佛教道教许多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的石窟寺、单体造像和造像碑中的香炉形象,除了单独出现,还多出现在礼拜和行香这样的宗教用香场景中。但是出土与宗教明确相关的香炉实物却十分少见。南方出现香炉形象的图像则主要集中于南朝墓葬当中,相对于北方来说,更贴近日常生活中香炉的运用以及本土神仙世界的想象。即使有的带有佛教元素,但比起真正严格的佛教图案,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本土化的神仙装饰图案。博山炉作为这一时期香炉的特殊组成部分,则更是穿插在各种香炉表现方式之间。在实物和图像,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当中,都有关于博山炉的表现。前朝流行的博山炉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在实物当中,无论是南方北方还是陶瓷金属,博山炉已经不再多见且越到后代数量越少,比较精美的传统博山炉实物在国内几乎没有发现。但是在图像和文献中却记载着这一时期精美博山炉的使用情况。画像砖墓中对于日常使用博山炉的刻画,以及宗教艺术中对于使用博山炉的表现,证明无论是宗教仪式还是日常生活,博山炉都有着自已的一席之地。同样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特性,中国与西域,中国与东亚的交流都十分密切,这在香炉上也有体现。一种情况体现在香炉图像上,特别是陕西地区的佛教、道教和拜火教香炉图像的交融关系上:另一种情况则是,犍陀罗大香炉与韩国百济香炉在形象上表现出的,中国文化的过度桥梁作用。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在混乱状态下积极吸收各方文化并且坚持与外方交流的时代,更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隋唐以后的许多制度与思想文化即肇始于这一特殊的时期,香炉作为后世发展的一种常见器物也能够体现这一时代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