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蒸压超高强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_sea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高强混凝土制品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结构材料,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其需求量日益增长。我国超高强混凝土制品的生产以蒸压养护方式为主,存在碳排放量大、能耗高等缺点。且高温高压养护下混凝土出现的“热损伤效应”使混凝土制品呈现脆性大,耐久性不佳等问题。目前超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与养护制度优化是其生产应用中的难点。本文以制备出性能发展稳定、生产制度节能高效的超高强混凝土为目的,对超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并探究养护制度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本文以P.O 52.5水泥复掺硅灰、粉煤灰与矿粉为胶凝材料,卵石与机制砂为骨料,利用Fuller曲线及Dinger-Funk紧密堆积理论对超高强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研究不同配合比下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确定最优配合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养护制度对超高强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并结合水化热、XRD、SEM、MIP等测试研究方法,研究混凝土的水化进程与微观形貌,对不同养护制度下强度发展规律的微观机理进行初步分析;最后利用等效龄期法对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进行预测。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Fuller曲线与Dinger-Funk公式对超高强混凝土进行配合比优化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密实度及力学性能,配合比优化设计后的混凝土28d抗压强度较未进行原材料颗粒级配优化设计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了21.2%。所设计的混凝土最佳配合比为:水泥用量360 kg/m~3,矿物掺合料用量240 kg/m~3,水胶比0.22,砂率40.2%。(2)夏季自然养护及35℃湿热养护3d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较高且发展稳定,28d分别达到105.8 MPa与107.9 MPa;采用超早强剂并辅以35℃湿热养护,可使混凝土1d强度达到70.1MPa;60℃蒸汽养护可大幅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但养护结束后混凝土水化进程减缓,且易出现强度倒缩现象,经过195℃、1.2MPa蒸压养护8h的混凝土在7d龄期之后的抗压强度几乎不再增长。(3)微观分析表明60℃蒸汽养护下混凝土早期水化过快,水化产物分布不均匀,孔结构劣化,后期水化不足而使混凝土强度发展较慢,且能生成大量延迟钙矾石,导致强度倒缩。(4)对等效龄期公式的相关表观活化能系数修正,可较为准确预测35℃湿热养护的超高强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发展。硅灰掺量过高、60℃蒸汽养护等因素都会使胶凝材料的水化进程改变,进而影响等效龄期法对混凝土早期强度预测的准确性。综上研究,在超高强混凝土制备过程中,使用超早强剂后进行夏季自然覆膜养护或冬季使用35℃湿热养护时,可在24h内达到管桩混凝土制品脱模要求,为超高强混凝土的低能耗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柔直输电技术具有控制灵活的优点。然而,大规模海上风电场经柔直MMC并网后,并网系统稳定性问题逐渐显露。现有稳定性分析的研究多基于局部系统建模且柔直MMC多采用简化模型,存在系统整体失稳因素分析较难、控制器参数优化后稳定性提升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为此,论文围绕永磁风电机组(Permanent Magnet Sy
随着人工智能与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创新,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迅速发展,对用户数据的采集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加速度等数据可能泄露用户隐私,从中可以推测出某些敏感信息。降低隐私泄露风险的关键之处在于保护用户的身份信息,即降低可穿戴设备数据的身份识别风险。尽管学者们相继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隐私保护方法,但始终未能良好地权衡数据的效用性与隐私风险性,因此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完成的主要工
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实现高速率、大容量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的超密集异构组网能提升频谱效率、能量效率和系统容量。虽然超密集异构网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随着异构网络中节点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引入的干扰类型呈现多样化,特别是不同节点之间同频复用形成的同频干扰将严重影响网络的综合性能,消除超密集异构网络中不同类型的干扰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双层异构
煤层气的高效开发对增加天然气资源供给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当煤层气储层压力下降至临界解吸压力后,吸附态甲烷解吸并作为气源供给,甲烷与水产生混相流动并通过孔隙向微裂隙运移。目前关于煤层气水两相流动的研究多集中于裂隙内气水宏观渗透率的变化,对于微观孔隙空间内气水流动规律的研究较少。而孔隙中流体流动变化规律是影响煤层渗透率变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认识煤岩微观气水流动对高效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设备越来越智能化,智能家居的IP化受到极大关注。2015年,Thread联盟推出了Thread协议,该协议包括6Lo WPAN适配层、IPv6网络层和UDP传输层,其中6Lo WPAN适配层使得IPv6报文可以在低速率个人局域网进行传输。不仅如此,Thread协议支持Mesh网络和原生支持IP的优点可以推动智能家居更好地发展。但是,Thread协议缺少应用层,而应用层协
中国城市建设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更新”,工业遗存是城市宝贵的文化基因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过去粗放的城市更新导致大量有价值的工业遗存受到不可恢复的破坏,与此同时,新建成的城市空间忽视历史人文内涵,城市地域文化特色也逐渐消逝。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理念的转变,中国陆续出现不少成功的工业遗存更新案例,但由于工业遗存的独特特征,还需要更具地方特色的更新理念和策略。重庆有着深厚的工业渊源,随着产业结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问题也变得愈发严重。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的出现和发展可以有效改善目前存在的交通问题。车辆行驶规划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研究课题,行车风险是车辆行驶规划生成的重要依据,针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能够支撑相关应用需求。本文以道路行车风险评估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分析典型车联网场景下的行车风险评估算法,进而支撑车辆行驶规划生成,以提升道路行车安全水平,考虑到在真实的环境对上述理论
近年来,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兴的计算密集型、时延敏感型应用层出不穷。这些应用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但是,移动终端受物理尺寸的限制,其电池容量、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都十分有限,无法满足这类应用在时延和能耗方面的需求。因此,如何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计算体验面临巨大挑战。移动边缘计算依靠计算卸载技术将移动终端的计算任务整体或部分卸载到具有相对充足计算资源和存储
我国历史古镇保护可以追溯到1982年《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批准,至今经历了大规模改造、旧城衰败与更新方式调整、可持续更新、动态可持续更新四个阶段。现阶段的动态可持续更新是对历史古镇作为“活”的现代生活物质载体的确认,但历史古镇尤其是川渝地区历史古镇在转向现代生活载体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消防安全问题:建筑耐火等级低、人口密度大、疏散道路曲折不畅、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同
无刷双馈电机(Brushless Doubly-Fed Machine,BDFM)取消了电刷和滑环,其应用系统具有可靠性高、变频器容量小及成本低等优点,在变频调速驱动领域和变速恒频发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BDFM结构特殊、运行机理复杂、运行模式多样,致使其现有能量传递关系理论分析还不全面,甚至存在理论分析与实验现象矛盾的情况,且其内部损耗与发热的变化规律也未被完全揭示。为此,本文采用理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