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机构,其供给服务包含在教育的范畴之内,属于公共产品,对于国家教育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繁荣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已经成为广大公民关注的热点,要求解决此问题的呼声不绝于耳。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认识也随之改变与提高,越来越肯定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期盼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能够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幼儿园建设的基本标准规范,以及财政投入责任的缺失,导致我国出现公办幼儿园“入园难”、民办幼儿园“入园贵”的现象。目前,我国公办幼儿园稀缺化,不能够有效满足现有幼儿的学前教育需求,很多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进入公办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要排几天几夜的长队,抢占、争夺名额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条件优越的公办幼儿园甚至出现十几个孩子争夺一个名额的情景,往往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如预约、报名、摇号、查户口、面试等。同时,各种名目的民办学前教育班收费甚高,甚至高出了上大学的费用。总之,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学前教育投入资金匮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不完善以及幼儿教师编制紧缺等因素,导致幼儿园“入园难”问题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的难题。学前教育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但是又不完全满足纯公共产品的两大特征(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同时因其具有公益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界定为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三大供给主体政府、市场以及第三部门的能力水平与沟通协调程度直接决定着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否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要求政府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并转变职能,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主要发挥其“裁判员”的角色,通过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建立健全的学前教育供给机制。由于政府自身能力有限、效率低下等原因,学前教育的市场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水平,还可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所以,如何引导、鼓励民办幼儿园的健康、有序发展,探求最优运营模式,成为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的关键。同时,以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第三部门在学前教育的供给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克服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成为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方重要供给主体。本文从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供给模式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探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与资料,分析我国幼儿园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学习美国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幼儿园有效供给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第一部分:导论。首先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问题——幼儿园“入园难”问题,介绍了此问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关于公共产品理论以及幼儿园供给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阐述了本文的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视角的创新点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关于公共产品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有效供给的理论基础。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具体阐述了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类别及其供给主体,并将幼儿园界定为准公共产品,为下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探讨了我国幼儿园“入园难”问题的现状和原因。通过深入剖析媒体的相关报道,参考国内外有关数据,分析我国“入园难”问题的现状,从中归纳总结出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服务有效供给的主要问题,并寻找其原因。第四部分:美国发展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力图通过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先进模式与有效经验为解决我国的幼儿园“入园难”问题提供可以借鉴的有效方法。第五部分:在前文论述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幼儿园“入园难”问题的对策建议。从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的学前教育供给机制,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给予相应研究,提出了建议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