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戏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f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对正字戏进行研究,在其声腔的直接渊源、正字戏发展轨迹、三公曲的定型、剧目、舞台艺术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正字戏用中州官话演唱,这与当地的语言相差甚远。它由外传剧种而形成,外省各剧种的传入,主要与历史上的移民和商贸活动关系密切。这一剧种的早期源头当是南戏。从声腔特征看,它直接源于海盐腔,在随后的演进过程中,又吸收了海盐腔、弋阳腔、昆腔以及青阳腔等声腔因素,逐渐形成了具有多声腔特征的剧种。因此,弋阳腔、昆腔、青阳腔等亦是正字戏的源头。该剧种的发展轨迹大致为:明正德前是正字戏的萌芽期、嘉靖至万历是形成期、万历至明末是定型期、清代至今是衰落期。在讨论正字戏的音乐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分析了正字戏文戏的曲牌存佚、来源与构成,对武戏的吹打牌子及其作用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二是阐述了正字戏曲戏、昆戏的唱腔特征。三是本章重点,即从剧目角度,考察了正字戏的三公曲形成的大致时间。四是阐述了正字戏的乐队及其伴奏情况。   正字戏剧目的探讨,是全文重点,分文戏剧目和武戏剧目两大问题。文戏剧目,主要探讨文戏剧目的存佚、形态、文学特征、主旨及成因、文戏剧目与明清传奇的关系,并对正字戏传统的十二真本戏与三十六单头略作介绍。通过对剧目的分析,初步理出正字戏文戏形成的轨迹。对于武戏剧目,主要探讨其存佚、产生、形态及特征、与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之间的关系,梳理出武戏改编的方式与改编原则。   正字戏的舞台艺术内涵丰富,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内容:一是正字戏的帮腔与滚调及文戏、武戏的表演特征;二是正字戏的行当及其形成历史时期,并探讨了其行当扮演特征及其与兄弟剧种的关系;三是正字戏的布马及其渊源;四是正字戏头盔特征及其制作工艺与程序;五是正字戏的脸谱分类、色彩与人物性格、勾画特征,与诸声腔脸谱及兄弟剧种脸谱之间的关系。行当与脸谱的探讨,从另一角度得出了正字戏定型的时间以及弋阳腔、昆腔、青阳腔是正字戏支流的结论。   本文在讨论正字戏主体内容时,还兼及正字戏戏班与演戏理事会、正字戏与海陆丰的风俗的探讨。这两方面都是在田野调查所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讨论。前者对正字戏戏班进行了历史回顾,对戏班的组织与经营、戏班戏俗都有介绍,并探讨了理事会的构成、职责及其与戏班的关系。后者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阐述正字戏与海陆丰戏俗;二是阐述正字戏与海陆丰民俗(主要是祀神及祀神演剧),指出正字戏生存的历史与现实环境,得出民俗是正字戏赖以生存的土壤之结论。   目前海陆丰正字戏举步维艰,处于濒危状态。其衰落的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要改变这一状况,剧种本身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
其他文献
与狄更斯齐名的萨克雷是英国十九世纪享誉盛名的大作家,他的作品素来以冷峻严肃、讽刺尖锐著称。而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又是那么丰富多彩,真实生动。将这些女性加以归纳,可以发现其
朱熹语录是宋代大儒朱熹与其门人弟子讲学问答的实录,集中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且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概貌。《朱子语类》的编撰主要参考了“五录”、“三类”,黄士毅
怀远地处安徽省北部,怀远话属于皖中江淮官话洪巢片。怀远话与普通话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力求详尽全面地搜集整理语料,采用描写和比较的方法,对怀远方言词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