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早期创作青年因素探析——兼论海明威创作中的主题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对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有着独特的贡献,对世界各国文学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海明威被译介到中国算起,已经80多年了,其间他受到中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而且长久以来,有关海明威的研究一直是外国文学研究的热点。新的海明威传记不断的问世,见解独到的论文也是层出不穷的。学者们不断用新的视角,多层次、多方面阐释海明威的作品,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海明威作品中的“青年因素”的解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丰富的主题思想还有待深入挖掘和探讨,他所运用的创作方式和叙事风格,以及丰富深刻的语言特色还有待于更深入地进行解析。   所谓的“青年文化”是青年群体中存在的或通过青年群体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现象。而“青年因素”则主要是在作品中表现为对青年人及其生活的关注。以青年人生活为题材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文学所关注的,在20世纪20年代时则更为突出一些,很多作家如菲茨杰拉德、海明威都被称为青年人的代言人,都以青年作为自己作品关注的中心。作品之所以具有一种青年性更重要的是要表现的是作品中所传达的带有青年人特色的思想,即当作者用年轻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描述世界,思考世界的时候,必然也会在其中带有一定的青少年所特有的局限性。海明威关注的是生活在异乡,饱受战争的残酷与战争后遗症的年轻人所特有的人生经验。这些年轻人面对人生与世界的态度是充满激情同时又不乏稚嫩的。如何去理解和把握这种局限性,正是理解海明威作品的一个关键点。西方青年在战争中看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存的丑恶、悲惨和无目的性,从而成为顽固的、深不可测的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牺牲品,这就造成了“迷惘的一代”。海明威由于从少年时期具有“迷惘”的“病史”,以及战争给他的精神和肉体都造成了人所不及的创伤,因而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从《太阳照样升起》这部小说开始,海明威在作品中把战争、爱情和死亡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使其成为《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等作品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本身就深深地刻着迷惘的印记。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海明威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永别了,武器》和《太阳照样升起》,进行深入细致的再解读,加深对其作品中“青年因素”的阐析,进一步补充对其作品主题思想的研究。文章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界定“青年因素”的含义,理清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的关系。第二部分是通过《永别了,武器》和《太阳照样升起》两部作品来阐析海明威早期创作中的“青年因素”是如何体现的。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来阐析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战争、迷惘和死亡的相关主题思想。
其他文献
摘 要:利用流变仪研究肉糜体系中4 种成分(肌原纤维蛋白、脂肪、食盐和大豆蛋白)在贮藏过程中对淀粉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肌原纤维蛋白和食盐对淀粉糊老化的抑制效果均随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强,并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其抑制老化的效果更加明显,脂肪和大豆蛋白对淀粉糊老化的抑制效果在不同贮藏时间下均随质量分数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通过正交试验可知,添加1.00%肌原纤维蛋白、1.50%脂肪、4.00%食盐和4.00%
本文主要讨论了1913至1934年间的刘半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这一时期,刘半农以独具个性的文学创作和多方面的文学活动沟通了通俗文学、民间文学和五四新
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将现代主义置于八十年代的历史语境中,考察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坛中的发展勃兴和沉淀,以及先锋文学的艰难转型。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兴盛是时代语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