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伦理建构的传统伦理资源研究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wangaimin143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生活方式包含着许多新质元素,而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是现代性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特色之一,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但是人们在感受旅游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现代旅游的异化,所谓旅游异化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一种矛盾或紧张的生活样态,具体来说就是指人们在通过旅游活动实现自己真正价值的过程中,旅游反而以一种异己的敌对力量或负价值起作用,给人们自身带来危害。异化反映的是现代生活现象,但是这种反映并不是在纯粹描述或记录的视角下来展开的,异化这一概念蕴涵着非常丰富的价值内涵,是一个价值范畴,它含有非常丰富的价值批判和引导的意蕴。因而旅游异化也表征着现代旅游的价值误区(片面强调旅游的经济价值、片面强调个人或局部利益、片面突出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等等)。这些价值误区导致了旅游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其表现是:第一,人们希望发展旅游业可以美化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其结果却是生态环境被破坏了,淳朴的民风改变了、宗教文化世俗了、民俗文化异变了;第二,人们旅游的目的是获得愉悦,但是在旅行社设计的旅游线路中,游客总是在与时间赛跑,没有时间对景点进行细细的品味。每到旅游旺季,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旅游接待设施不敷使用,旅游者怨声载道;第三,旅游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人际和谐的活动,但现在关于景区游客与游客、游客与目的地居民、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之间冲突的报道屡见不鲜;第四,旅游由原本的宁静祥和变得喧嚣和躁动。因此,在旅游活动中,自然环境如何才能得到保护,旅游者、旅游组织者和旅游资源开发者的利益如何才能得到保障,不同利益相关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又要如何进行调节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旅游,必须从回归人本身、回归自然和回归社会这三个角度着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关于这三个方面的和谐,中国传统伦理资源中有很多思想值得借鉴,本文的写作框架就是在这种分析背景下确定的。首先探讨传统“人伦观”对现代旅游伦理建构的意义。人际关系是基于人的生存论意义之上的基础性概念,是人自身存在方式与存在价值的确证。如果从本质的、根源的角度对中国传统伦理社会中人际关系在生存意义上的产生和发展的轨迹进行审视,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中源于血缘家庭的人伦关系在发展和认同的过程中诠释了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最终追求——人际和合。儒家将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称之为人伦关系,认为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五种最具典型性的人伦关系——“五伦”,即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儒家主张通过道德调节这五伦关系,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安定的目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人伦观的突出的特点是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人们之间的亲情关系;注重人的道德价值;将爱作为处理五伦内部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传统人伦观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他们对祖国、家乡总有一份难以割舍的眷念之情,就是人们常说“乡土情结”。“乡土情结”在现实中氤氲化生出浓浓的情感——亲情、友情、乡情,使人们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它对现代旅游的价值牵引所引申出来的主题就是:旅游不忘情。但是现代旅游忽视了情感的需求,导致了“甩老型旅游”、“摩擦型旅游”“闭塞型旅游”的产生。为了汲取传统人伦观的精华以促进旅游中人与人的和谐,现代旅游应当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携亲情出游、寻友情出游和促和谐出游。其次探讨传统“自然观”对现代旅游伦理建构的意义。旅游,不仅仅是一个寻求人际交往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寻求与自然沟通的过程。在旅游过程中,人徜徉于山水之间应当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体察自然?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来对待自然?怎样看待人与自然地关系?等等,这也是现代旅游伦理应当做出的解答。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农业大国,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对自然界有一种深厚的情感,也对自然有切近的体察和感悟,这些朴素的生活经验经由思想家的提炼和发挥便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是中华民族生态智慧和生存智慧的体现,对于现代人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传统儒家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在形上本体层面,强调以尊天敬地,自然为本;在价值观念层面,提倡人与天地万物平等;在具体行为规范层面,主张对自然要节用时禁。道家的自然观则带有非常明显的现代激进的环境主义的色彩,即极力主张消解人的主体性。佛教的自然观体现在其众生平等、慈悲济世等理念以及戒杀护生、戒荤素食等修持的实践活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自然的敬畏、热爱和推崇,深深影响中国古代的旅游,特别是古代文人之旅中,传统自然观凝结成了山水情怀,蔚成了中国古代旅游的美艳画卷。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出了中国古代旅游的意义:寄情寄意、抚慰超脱和领悟安顿。中国古代文人与山水之间那种充满灵性的互动,则让我们意识到当人们摆正自己的姿态,山水之旅将会成为一场心灵盛宴。因此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应该平衡与和谐大自然,对大自然进行欣赏与看护,在自然之旅中成己与成物,在旅游中找寻身心平衡,已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第三,探讨传统“自我观”对现代旅游伦理建构的意义。如果说从协调人际关系的视角来看,旅游的价值维度表现为不能忘情——不忘亲情、乡情;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来看,旅游的价值维度表现为不能“忘美”——不能忽略自然之美、破坏自然之美;而从对待个体自我关系的角度看,旅游的价值维度则表现为不能“忘我”——不能放纵自我、迷失自我。现代旅游不能“忘我”,质言之就是现代旅游应当起到承载、安顿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做到这一点,也就必须用正确的自我观来引导现代旅游。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同样也能够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撑和意义启导。“自我观”就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判断,它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体认,即在某种关系框架内对个人身心状况或个体特质的认识与把握;二是对自我的价值判断,即对于自己应该选择的人生价值目标或达成的人生价值目标的确认。具体来说,自我观可以通过这样三个命题体现出来:“我是谁”——意在“辨我”;“我应是谁”——意在“勉我”;“我如何成为我应是谁”——意在“成我”。从中国传统的“自我观”来看,中国十分注重人的内在修养,也就是道德品质的提升。同时,自我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觉解和内省,这种觉解和内省也体现现在现实生活的诸多层面,中国传统旅游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因此中国传统旅游非常重视旅游的品味和内涵,而没有把旅游仅仅看成是一种旅途上的颠簸辗转,即不追求“我在路上”的存在,而是注重生命内在的体验,因而中国传统的旅游总是有内涵的。而我国现代旅游则有一种非常明显的价值误区,即“失我症”,即在旅游失去自我,忘却自我,主要表现为,旅游不是涵养身心,而是疲累自我;旅游不是安顿自我,而是放纵自我;旅游不是提升自我,而是消费自我……基于这些问题,结合传统自我观的精华,现代旅游在价值导向上要提出这样几方面的引导:旅游是一种生活追求,人们外出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远离家中的呆板沉闷的生活,到外面的世界寻觅一份轻松和愉悦,这是对现实生活中羁绊和枷锁的不满与挣脱,是精神的放飞;旅游是一种人生体验,是以追求愉悦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消遣和审美等文化意义上的身心体验;旅游是一次精神朝圣,是现代人为满足其精神心理需求,而去各自的“圣地”探求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一种心灵休闲活动。基于以上论述,现代旅游伦理延展的三个维度就是人与人之维,人与自然之维以及自我与自我之维。人与人之维要求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注重培育亲情,发展友情,促进交往与和谐;人与自然之维要求现代旅游发展必须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自我与自我之维要求旅游者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遵循以人为本、整体利益和保护生态的原则,通过加强旅游伦理文化建设、重视旅游伦理教育宣传、完善旅游监督管理机制构建合理完善的现代旅游伦理。
其他文献
本文对权力转移理论加以扩展,区分实力与政治权力,并探讨了全球层级体系和区域层级体系并存的情形。借助这一扩展的权力转移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的实力
目前,全球IPv4网络地址的资源分配已经告罄,而全面部署架设IPv6网络又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以及大量的设备,我国的网络环境将长期处于IPv4网络和IPv6网络并存的现状。于此同
在智能手机与智能平板等移动终端高度普及的今天,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移动终端应用对文字输入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导航类、聊天类等应用更是希望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解放用户
分别选取典型的天然金黄色珍珠与金黄色染色珍珠样品,在透射光下对比观察两种珍珠的表面特征,并采用激光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仪对它们进行了测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逐渐好转、安全生产事故逐年减少,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随着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稳步推进,其工作必须从以事故管
随着中央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型的国有资本管理体系逐步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陆续完善。中央企业的发展怎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考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和监管是重要的手
<正>~~
会议
目的观察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坠积性肺炎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及疗效。方法 68例老年长期卧床患者,遵循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
噻唑膦加工后的稳定性是剂型选择的关键,为了提高其稳定性,延长其持效期,本研究通过噻唑膦在几种介质中的热贮稳定性试验,研究了酸碱度及介质对噻唑膦化学稳定性及稳定剂环氧
网络问政已经成为责任型和服务型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目前公共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网络问政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规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