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德义务论立场的辩护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黑尔、卡米斯基等人对康德伦理学进行了后果主义解读。本文不同意这种解读,试图为康德义务论立场进行辩护。一方面通过反驳康德式的后果主义主张进行间接意义上的辩护,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康德的文本直接表明其义务论立场。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重构三种有代表性的后果主义解读或改造。第一个代表人物是黑尔。黑尔认为康德本可以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义务论可以和功利主义相容。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卡米斯基。他主张康德虽然在基础层面是义务论者,但在规范层面是后果主义者。第三个代表人物是帕菲特。他没有对康德的思想进行直接的解读,而是认为普遍法则公式面临诸多反驳,因而需要改造;通过改造,他发展出一种“康德式的契约论后果主义”。第二章对上述后果主义解读或改造进行批评。首先,黑尔的解读具有如下缺陷:第一,就整体而言,黑尔忽略了康德“以他人为目的”是为了他人的理性本性而非幸福,因而并不导向功利主义。第二,就细节而言,黑尔仅仅着眼于单一的普遍法则公式,忽略了与其它公式的联系,片面地得出普遍法则公式符合功利主义的结论;并且道德完善本质上由义务动机的单纯性所决定,因而也不是功利主义的。第三,黑尔之所以认为康德的道德体系(形式加质料)是功利主义的,是因为他没有抓住康德的行动规定根据是德性法则而非一切质料性的东西这一核心要义。其次,卡米斯基的缺陷在于:第一,他建构的最大化双层价值的康德式的规则后果主义偏离了康德的立场;第二,康德对他人的义务并不导致最大化善的后果主义结论。最后,帕菲特的缺陷主要在于推理的前提存在反例,并且面临四种质疑。总之,黑尔、卡米斯基、帕菲特的康德式的功利主义或后果主义主张都从不同角度误解了康德,康德的伦理学是义务论。第三章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进行考察和分析,旨在呈现康德严格的义务论立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义务的三条原理都对隶属于幸福之下的一切感性因素(偏好、快乐)在动机方面加以排斥,而后果主义将感性欲望作为道德的规定根据的做法是康德反对的。其次,定言命令式与假言命令式的区分、普遍法则公式和目的公式体现出康德对后果主义的拒斥。康德服从定言命令式是把命令直接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其他目的的手段。即使普遍法则公式存在功利主义的解读空间,但目的公式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我们之所以应当遵守普遍法则公式,不是为了自利,也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了人格中的人性,或者所有人的理性本性。最后,康德拒绝用任何经验性的要素规定意志,而仅仅把普遍的立法形式作为意志的规定根据,从而建立自律原则,而后果主义主张的他律的质料原则与该原则相矛盾,康德将其看做道德学说的“迷误”而加以排除。质言之,通过对康德文本的分析,其德性法则是建立在纯粹实践理性基础之上的先天意志自律,这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本质体现,以此为核心的整个道德体系是严格的义务论。总之,通过指出黑尔、卡米斯基、帕菲特等学者的缺陷,并直接分析康德的文本,本文主张康德伦理学是严格的义务论。该义务论和后果主义存在原则性的区别,不能用一种去代替或解读另一种,这些做法招致的责难往往多于赞同。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从多种方式感知情绪可以增强个体的知觉敏感度。这使得人们能够在社交活动中更准确地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从而促进人际交流。当前研究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单通道和多通道情绪整合、预测机制。然而多感官情绪感知研究领域还未就躯体表情和韵律的跨通道启动进行过探讨。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绪敏感,受他人负性情绪影响比较大,其人际交往与在现实生活中情绪感知有较强的相关性,而视听跨通道情绪感知对人际互动有着重要的意
已有研究表明,运动会对认知有积极的影响。例如,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延缓中老年人的认知衰退。广场舞是近些年中老年人青睐的一种体育运动,也是全民健身的具体体现。研究表明,广场舞有利于中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也有助于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减少中老年人孤独感。此外,最近有研究表明,跳广场舞对中老年人工作记忆有积极影响。但已有研究并没有从社会认知互动的角度去考察广场舞与中老年人认知加工水平的研究。在社会认知中,自我—
在自我与记忆的研究中,大量的研究者关注了自我参照对正确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参照条件相比,自我参照条件下具有更优的正确记忆。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参照条件的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呈现共变关系,还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参照对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并不一致,分析这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实验任务的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DRM范式是一种在实验中诱导联想性错误记忆的经典范式。以往研究表
以往的研究证实了情绪概念与垂直空间方位的相互作用,个体存在“积极=上,消极=下”的隐喻空间图式。负性的生活事件对抑郁个体的意义重大,情绪概念也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国内外少有研究探讨抑郁个体情绪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本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了青少年中期(14-17岁)和青少年晚期(18-20岁)抑郁易感个体情绪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以及负性生活事件是如何转化为个体的负性认知图式的。研究一采用量化的研究方
道德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在面对道德问题时,人们经常会面临坚守道德准则或者是违背道德准则的选择,由此会产生基于道义性的判断或者基于功利性的判断。以往道德判断的研究主要在探讨直觉和推理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伴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发展,众多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身体的感觉和状态会也会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已有研究发现,温度、环境脏净程度以及气味等具身
在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失败以及马克思理论被当时“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曲解为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背景下,马尔库塞延续了卢卡奇的“物化”批判,提出了具体哲学的思想,即通过海德格尔现象学与历史唯物主义融合,以此来重证马克思主义作为激进革命理论的本质。首先,马尔库塞在海德格尔论述中看到了隐蔽的“物化”批判,海德格尔认为,每个个体都处在一种“被抛”的情景中,在这种情景中,此在与其他此在生活在共同世界中,“被抛”情境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抑郁症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心理疾病之一,而经过调查研究显示,抑郁症污名是阻碍抑郁症患者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障碍,也是导致抑郁症患者中断治疗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对抑郁症污名的研究集中于对污名成分、结构和干预手段的探究,对抑郁症污名影响因素的探究较少。而对抑郁症污名影响因素的探究能够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对抑郁症污名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前人研究多将社会距离作为抑
产出效应理论预测,提取方式会影响学习者的记忆效果,在测试阶段出声提取由于作答时产生语音信息会比没有语音信息的隐性提取对外显记忆产生更显著的促进效果。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主导阅读模式有明显不同,主导阅读模式可能会影响学生发声提取的记忆效应。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在不同年龄阶段,随着阅读主导模式的改变,发声提取的记忆优势是否一直存在。为了探讨阅读主导模式的改变是否影响发声提取策略在各年龄阶段的有效性,本研
对他人动作意图的判断是日常生活与社交中必不可少的技能,由于长期的训练,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表现出优于常人的预判能力。“镜像神经元”、“预测编码模型”、“前馈模型”都对运动预判的加工机制进行了解释,但这些解释都以感知系统的加工为主要阶段,忽略了以语义表征为主的更高阶的加工。那么语义表征有没有参与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的预判?如果参与了运动员的预判,会不会影响运动员预判的结果?本研究以动作——词交互视角探讨
对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进行的形而上学解读遮蔽了他政治思想的光芒,其政治哲学家的身份也变得模糊不清,这不仅是对斯宾诺莎本人的“轻视”,也是我们的一种损失。将斯宾诺莎的实体、自由、宗教批判和民主制国家等概念涵盖在他的政治思想体系中,还原出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家形象是本文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另外,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进行反思,凸显出马克思思想的超越性也是本文的重点。面对众多的思想熏陶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