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抗病毒长期疗效观察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hi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9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分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组47例,慢性乙肝患者组42例。治疗方式全部采用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日。对比两组在治疗不同观察时点(第12周、24周、48周、96周、144周、192周)HBVDNA含量、病毒学应答率、HBsAg含量、血清学应答率、生物化学突破率等的差异,并观察两组乙肝病毒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药物副反应发生率。使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HBVDNA含量:两组在各观察时点HBV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学应答率:两组在各观察时点分别为,89.4%与 85.7%,91.5%与 92.9%,80.9%与 88.1%,72.3%与 81.0%,83.0%与73.8%,89.4%与85.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含量:两组在观察第12、24、48周HBsA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6、144、192周HBsA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应答率:两组在各观察时点分别为,4.3%与2.4%,4.3%-与 11.9%,10.6%-与 19.0%,14.9%-与 23.8%,21.3%-与 35.7%,29.8%与38.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应答率:两组各观察时点均为0。生物化学突破率:两组在各观察时点分别为,2.1%与 2.4%,0 与 0,0 与 7.1%,4.3%与 4.8%,2.1%与 4.8%,2.1%与 11.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慢性乙肝患者组有1例在48周时发生肝细胞肝癌。药物副反应发生率,两组均未观察到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甲状腺功能异常、横纹肌溶解或其他药物相关副反应。结论:利用恩替卡韦分散片长期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效果好,安全性高。
其他文献
目的:分别通过直接法和预定位方法利用99TCm标记抗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单克隆抗体D-D3,并对比研究这两种不同方法的标记产物在正常裸鼠和人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情
糖结合蛋白(glycan-binding proteins, GBPs)是一类能与生物体内糖类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参与细胞识别、信号传递、以及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和凋亡等多种重要生物学过
结合苍南县江南海涂围垦区吹填及软基处理二期工程I标段4#隔堤的施工,阐述了大型袋装砂围堤在深厚软基浅水区域的应用,针对滩涂面高、水深浅、供砂不稳定、材料供应慢等施工
案例简介:下学期要接手高三(8)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班主任向笔者隆重介绍8班是个非常优秀的班级,就是数学科相对较弱.笔者很爽快地对班主任说:“你放心,很快他们就会追上来的.
介绍了由熔融纺丝-冷却拉伸法和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丙烯微孔膜的原理和过程.对当前膜研究领域的热点即膜的亲水化改性研究进行了重点评述,包括暂时性改性和永久性改性.阐述了
基于对地表过程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国际背景的分析,认为"地表过程"由要素过程研究向系统化的"地表系统科学"研究过渡,是未来地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CCL17,即胸腺活化调节因子(TARC),及趋化因子受体CCR4在蕈样肉芽肿(MF)皮损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CL17和CCR4在MF发病中的作用,同时寻求治疗新靶点。方法:实验组选取本院
目的 探讨胰激肽原酶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Cys-C及尿β2-GM水平的影响.方法 取我院我科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门诊和住
在转向和制动系统各自数学模型基础上,进行两系统的联合控制。在Matlab/Simulink下仿真表明,将两系统进行联合控制后各自性能均达到较好效果。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持续微泵输注在老年患者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将80例门诊进行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