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关于中国近年来国家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的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官员与文学有着深刻关联,官员作家作品及文学观念,对我国文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公务员从干部群体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新兴群体后,许多人认为公务员从政与作文是一对冲突和矛盾,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曾一度沉寂。近年来,“官员写作”现象的崛起,使人们重新审视公务员的文学创作活动,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公务员文学创作走出边缘,成为当前文学创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当前社会结构分化与文学创作实践活动的深层关系,深入认识当前文学创作活动新的特征和新的发展态势,对思考当前文学生成机制和如何建立新的和谐文艺秩序带来启迪。当前,对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的研究,一是散见于各报刊的评论文章较多,而学术性、系统性研究较少,还没有对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进行学术性、系统性研究的专著;二是对公务员作家作品个体研究较深,而对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整体研究很少,没有从公务员身份与文学创作关系角度切入的专门研究成果;三是对“官员散文”、“官员写作”等现象,虽有一定研究,但深层次把握不够。基于此,本论文把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放在社会结构变迁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中进行整体性研究,从而把握其特点和规律。
本论文内容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对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的存在基础、合法性及社会影响进行研究。公务员文学创作现象深深植根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当前的社会实践。论文指出,公务员在参与实践,体验世界,反思存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文化传统是公务员文学创作存在的深厚土壤,良好的教育是存在的重要条件,当前自由、宽松、健康的文化氛围是存在的重要因素。第二节主要讨论公务员文学创作的合法性问题。针对公务员从政与作文这对凸显的矛盾,本论文对“为官与为文”之争进行深入分析,指出这一公开讨论是把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提高到理论层面认识的一种文学批评实践冲动。第三节从公务员作品对文学市场的冲击,作品发表、获奖、研究情况,以及公务员文艺话语权的确立等方面,对正在崛起的公务员作家群进行分析,指出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已逐渐走出边缘,成为当前文学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二章着重分析公务员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论文指出,公务员的职业特点和在当前社会结构中的定位,对其文学创作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并因此形成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一是公务员的职业和普通公民两重身份,对社会人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形成公务员文学创作的独特视域。二是公务员作家长期从事社会实践,丰富的职业经历使其作品往往题材广阔深刻,突出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形成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三是不论作为策略还是自由选择,公务员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关系,促使公务员文学创作主动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再生产。四是公务员对商品化诱惑的抵制和非专业化文学创作的性质,形成公务员文学创作思想性较强艺术性不足的特点。
第三章主要分析公务员文学创作的美学风格。通过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和艺术探索,某些颇有成就的公务员作家逐渐形成具有职业特点的创作个性,并逐渐形成注重思想深度,追求作品气势雄浑,平实朴素、浑然凝练的独特美学风格。一是注重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思考,作品往往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呈现出理性之美。二是优秀公务员作家阅历丰富,作品往往着眼大局,视野宽广,宏阔大气,具有雄浑的气势,呈现出力量之美。三是长期的机关生活,使公务员文学创作注重在平静语调中叙述情感的波动起伏,用一种理性的外表覆盖汹涌的情感激流,形成平实凝练的写作风格,呈现出朴素之美。
第四章主要对公务员的文学观念进行梳理和归纳。第一节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公务员作家,对其主要文学观念进行评析。第二节尝试对零散的、不系统的、甚至有时是各种相互矛盾的论述、有时是貌似没有多少关联的观点中,梳理、寻找并归纳出公务员的主要文学观念。一是“拒绝游戏”,严肃真诚对待文学创作,抒写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二是弘扬“文学是人学”的观念,关注生命,反思存在,带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严肃的使命感去深入探究人的精神世界。三是关注现实,介入现实,注重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四是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
第五章分析公务员对散文文体改造的探索与实践。受90年代初“散文热”和公务员群体表述习惯影响,散文成为公务员的主要文学创作方式。论文指出,公务员对散文的改造实践,主要不是出于对艺术的追求,而是出于从不同角度探索适合公务员表达方式的实用目的。因此,公务员的散文创作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条条框框,针对传统散文“小”的弊端和文化大散文“空”、“疏”的弊端,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针对一些作家在社会矛盾面前回避与缺席的情况,表现出对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的深情关切。论文通过对公务员散文文体探索实践中形成的历史文化散文、政治散文、新儒生散文、财经散文、本色散文、手记体散文等成果的评析,归纳出公务员散文文体探索实践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以理入文,使散文的意蕴更加广阔和深邃。二是把公文写作于法与散文写作手法相结合,形成了逻辑清晰、叙事客观、分析深刻、用语准确、简洁有力的具有写实特点的散文风格。
第六章是对公务员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进行研究。论文指出,在当前社会结构分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从群体等角度研究文学的社会功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视域。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公务员,面临群体利益的争取和维护、文化身份的建构和认同、社会地位的确立和巩固等问题,其文学创作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陶冶性情,敦教风化,满足娱乐和愉悦,以及认知功能、审美功能、社会批判功能等外,利益对话、身份建构、再生产社会差异等带有强烈功利性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论文第一节分析公务员在各种文化利益的碰撞和冲突中,如何选择“对话-和解”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策略和途径。第二节分析公务员的“身份焦虑”,指出“官员写作”现象凸显了“身份写作”问题。通过文学创作活动,对公务员身份边界进行再生产,明确划分“自我”与“他者”;通过把公务员作家设计成“社会良心”形象,使公务员得到来自“他者”的认同;通过对人物的人性化塑造,建构公务员的人性化公众形象。第三节指出,通过差异再生产强化社会区隔,突出社会等级地位,贯穿于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的始终。一是把“大众关怀”作为社会区隔边界的一个符号标识进行再生产,表现出强势群体的俯瞰姿态。二是对“特权”的再生产,使“特权”成为公务员群体最重要的独占性社会区隔标志。三是对“官本位”文化的再生产,是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中难以舍弃的尴尬。
本论文的创新性:第一,本论文是对我国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研究的初次尝试,目前国内外尚未有这方面的专题研究成果。第二,本论文从社会学和文艺学的交叉领域切入,注重运用文艺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注重运用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当前文学实践,对于我国文学社会学研究的丰富和发展,是一个有益补充。第三,本论文从职业身份角度研究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填补了文学的身份研究中关于职业身份与文学创作关系方面的一些空白。我国当前的文化身份研究,主要受“身份政治”和建构理论的影响,更多涉及诸如种族文化、民族、国家等一些被赋予巨大历史感的意义单元,对社会结构中普通群体文化身份与文学创作活动的研究尚显薄弱,特别是从职业身份角度出发的研究,尚未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本论文的研究角度和成果,填补了职业身份与文学创作关系方面研究的空白。第四,从社会群体文学创作活动角度分析文学的社会功能,开拓了文学社会功能方面研究的视野。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发展,文学作品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陶冶性情,敦教风化,满足娱乐和愉悦,以及认知功能、审美功能、社会批判功能等外,作为一种商品、一种符号、一种消费对象,文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目前却没有这方面研究的专门著述。本论文从社会群体文学创作活动角度,指出公务员文学创作活动的利益对话、身份建构、再生产社会差异等带有强烈功利性的社会功能凸显。这一研究角度和观点,给文学社会功能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