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kyl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进入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日益依赖能源的大量投入,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近几十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能源强度虽然持续下降,但一直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强度持续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学者们尚有许多争议。此外,目前多数研究将重点放在提出降低能源强度的调控政策,却较少关注这些调控政策实现本身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是:首先对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然后分两阶段对我国1980-2007年的能源强度变化进行了影响因素分解计算,最后通过构建MACRO模型分析了2005-2020年我国不同调控政策的对降低能源强度的效果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   一、世界发达国家能源强度“倒U型”变化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工业化过程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变化;而我国能源强度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能源结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的影响。   二、提出能源强度影响因素逻辑框架图,分两阶段分析了我国能源强度变化主要影响因素。   对1980-2000年能源强度下降趋势进行研究:首先构建了产业结构、部门能效、能源价格三要素分解模型,分析结论是:1980-1988年间,部门能效贡献最大;1989-2000年间,能源价格贡献最大;而产业结构的贡献一直很小。为进一步分析市场化的影响,再构建了市场化、产业结构、部门能耗强度三要素分解模型,分析结论是:市场化贡献先增大后减小;产业结构贡献在前半期较大;而部门能耗强度贡献在后半期贡献较大。   对2001-2007年能源强度先增后降趋势进行分析:采用产业结构、部门能耗强度两要素分解模型,分析结论是:2002-2005年能源强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进入重工化阶段及其高能耗特征所致;进入2006年后,我国能源强度逐年下降是由于我国“十一五”节能计划干预的结果。   三、分析了我国不同调控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构建能源-经济MACRO模型,采用MATLAB程序对我国2005-2020年发展趋势进行模拟。通过设定产业结构(参照日本重工化过程)、部门能耗强度、能源价格变化趋势得到2005-2020年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基准情景。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得出,对2005-2020年间经济发展的影响:(1)调控工业比重下降的两种情形的影响为-0.82%和-0.81%;(2)调控工业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能耗强度下降的两种情形的影响为-1.18%和-1.37%。(3)调控能源价格的三种情形的影响为-2.73%,-6.85%,-40.0%。
其他文献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当前社会计算机软件已经不单纯是一种辅助工具,而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广泛运用于社会工程的各个领
仿写作文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再创作.教师在选择仿写范文时,必须在内容、结构、细节描写等方面加以甄别.
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计算机越来越占据着不可轻视的地位,而计算机软件作为协助计算机与人配合的纽带同样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在人类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经济生产的各行各业都
BaxSr1-xTiO3是BaTiO3与SrTiO3形成的固溶体,简称BST。它是一种优良的热敏材料、电容器材料和铁电压电材料,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居里温度随组成改变以及介电常数随电
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更加专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谓的综合能力既包含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也包含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
垃圾污染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垃圾从传统的混合管理模式向分类管理转变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手段。垃圾分类管理模式下的设施配置及费用安排是决策者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是以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为原料所合成的一种完全可降解的环保型塑料,本课题组在高效固定二氧化碳制备聚甲基乙撑碳酸酯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催化
本文设计合成了五种含咔唑基团的磷腈光折变聚合物及八种含咔唑或三苯胺基团的光折变小分子玻璃。用NMR、IR、UV-vis、GPC、DSC、TGA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每一种材料的结构、光
在软件开发中,对软件进行测试是必需的步骤之一,主要需要测试的项目包括软件性能测试、软件功能测试、软件安全性测试、软件自动化测试等,本文对各个软件测试项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具体应用的软件测试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软件测试未来的发展趋势。
水溶性有机物与无机盐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分,因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环境效应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更好的研究它们的浓度水平和变化趋势,以及进一步研究其形成机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