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表面功能化结构制造技术及实验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igang3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纳米技术在信息、材料、生物、微电子和微制造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前景,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科技前沿之一。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和构筑具有特定功能和性质的纳米结构成为人们十分感兴趣的研究热点。而且随着电子器件越来越小型化,人们对纳米结构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广泛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自组装技术,以纳米材料为单元,能有效地构筑纳米或微米尺度上的功能结构。本文利用机械与化学结合的方法在四类溶液中用金刚石刀具刻划硅片,使得有机分子和硅之间以共价键连接,实现了对硅片的“成形并功能化”的一步完成,为纳米尺度功能化结构的构筑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1)首先分析了硅在芳香烃重氮盐、烯烃、卤代烃和醇四类材料中可控自组装的反应机理,比较各种材料的成膜难易度及膜的稳定性。(2)利用可控自组装微加工系统,在溶液中对硅表面进行可控自组装实验,初步研究了切削刀具、切削力大小等五种因素对切削处生成自组装膜(SAMs)质量的影响,总结出较适合膜生长的参数。(3)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光谱对自组装膜进行了检测,用接触角仪测量了六种自组装膜的接触角,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自组装膜的纳米机械性能进行了检测,证明机械-化学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硅表面的改性。(4)在硅表面通过刻划组装形成苯甲酸重氮盐单层膜,在膜上进行了共价连接单链DNA(ssDNA)的初步研究,利用荧光显微镜检测到了DNA的存在,实现了DNA在硅表面的有效固定,并通过实验研究了单链DNA探针的浓度对其固定效果的影响,为构建DNA生物传感器和DNA芯片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掘削方式的改变,以实现高效节能为目标,采取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液压挖掘机振动掘削减阻及能耗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实验对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首
钢包是炼钢生产中转炉和连铸机之间的主要衔接设备,对连铸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钢包的保温性能对降低转炉出钢温度、改善铸坯质量、降低包壳散热、提高钢包内衬使用
因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日渐增多,预防疲劳驾驶成为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重点,疲劳驾驶预警装置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分析了疲劳驾驶实时监测系统应该具有
本文基于TI公司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研制开发了一套虚拟装配数据手套控制器,研究了D/A端口控制比例阀以调节气动人工肌肉的压力大小,利用DSP的A/D端口采集传感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标准IEC61131-3的制定,一项具有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新兴技术一软PLC技术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嵌入式系统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得到
拱坝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人利用拱的原理筑坝,但其真正的有所发展则是在“一战”之后,且大多数拱坝均由美国修建,坝型较为单一,主要为重力型拱坝。我国的拱坝建设起步晚、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的机器人远程控制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机器人的远程控制可以使操作人员远离具有危险性的操作环境,避免人身伤害,可应用在星际考察、水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