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沼虾-渔稻”鱼塘种稻共生系统技术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zhi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开展共生系统配置、种养茬口衔接及管理、对池塘氮磷修复效应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如下:  1.采用对比试验法,通过不同的种稻面积(0、30%、50%、70%)、种植间距(40*40cm、50*50cm、80*80cm)、日本沼虾放养密度(6万尾/亩、4万尾/亩)的生产对比。主要结果如下:(1)渔稻种植后日本沼虾平均体重比对照组增加73.1%(88d)、77.4%(135d),全长增加10.1%(88d)、10.5%(135d),个体生长优势明显,中后期上市规格更加整齐,表明渔稻种植对日本沼虾个体生长明显有益。(2)种稻后日本沼虾产量减少6.9~28.5%,减产比例随着种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3)合理的种稻面积可提高日本沼虾产值,当渔稻种植面积在50%及以内,虾产值比不种稻高3.5~3.9%。结果初步表明:虾稻共生系统配置以渔稻种植占水面面积50%,种植间距50*50cm,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以6万尾/亩为佳。  2.通过共生系统生产实践,总结形成了种养茬口衔接及管理技术:4月虾塘清整、消毒;5月渔稻育秧;6月池塘插秧、青虾育苗;7月虾种放养、池塘水位控制,保证稻秧生根、发棵;8月虾投饲、日常管理,水位逐步提高;9月虾日常管理,并根据市场行情适时捕大留小,水稻扬花灌浆;10月虾继续投饲等日常管理和捕大留小,稻谷成熟收获,做好防鸟工作;11月以后根据青虾生产情况继续养殖。  3.通过种稻与不种稻的池塘水质、底泥的氮磷分析显示:在稻虾共生的种养周期内(8月~10月),种植渔稻后,水中总磷相对下降66.01%、氨态氮相对下降71.58%、硝态氮相对下降66.24%、总氮相对下降58.90%,底泥中总磷相对下降19.55%、氨态氮相对下降63.61%、硝态氮相对下降56.07%、总氮相对下降56.07%。同时,种植50cm*50cm间距,50%面积的渔稻可吸收池塘中总氮1333.653g,总磷187.998g。得出该共生系统对养殖水体净化修复具有一定的作用。
其他文献
根据2008年5月28日至6月1日和2008年6月14日至6月17日在渤海莱州湾海域进行的两次产卵场调查的资料,结合环境因子观测数据,以及1982年、1993年和2003年在该海区所做的历史研
“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泥”。池塘水质调控和管理的关键在于塘泥,而不同土壤形成的塘泥环境对塘泥微生物群落影响较大。本文以四川盆地三种典型紫色土(S1,夹关组;S2,沙溪庙组;
本试验以健康的吉富罗非鱼为试验动物,研究在罗非鱼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复方中草药对其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确定复方中草药的添加剂量,以初步探讨复方中草药对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