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开展共生系统配置、种养茬口衔接及管理、对池塘氮磷修复效应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如下: 1.采用对比试验法,通过不同的种稻面积(0、30%、50%、70%)、种植间距(40*40cm、50*50cm、80*80cm)、日本沼虾放养密度(6万尾/亩、4万尾/亩)的生产对比。主要结果如下:(1)渔稻种植后日本沼虾平均体重比对照组增加73.1%(88d)、77.4%(135d),全长增加10.1%(88d)、10.5%(135d),个体生长优势明显,中后期上市规格更加整齐,表明渔稻种植对日本沼虾个体生长明显有益。(2)种稻后日本沼虾产量减少6.9~28.5%,减产比例随着种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3)合理的种稻面积可提高日本沼虾产值,当渔稻种植面积在50%及以内,虾产值比不种稻高3.5~3.9%。结果初步表明:虾稻共生系统配置以渔稻种植占水面面积50%,种植间距50*50cm,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以6万尾/亩为佳。 2.通过共生系统生产实践,总结形成了种养茬口衔接及管理技术:4月虾塘清整、消毒;5月渔稻育秧;6月池塘插秧、青虾育苗;7月虾种放养、池塘水位控制,保证稻秧生根、发棵;8月虾投饲、日常管理,水位逐步提高;9月虾日常管理,并根据市场行情适时捕大留小,水稻扬花灌浆;10月虾继续投饲等日常管理和捕大留小,稻谷成熟收获,做好防鸟工作;11月以后根据青虾生产情况继续养殖。 3.通过种稻与不种稻的池塘水质、底泥的氮磷分析显示:在稻虾共生的种养周期内(8月~10月),种植渔稻后,水中总磷相对下降66.01%、氨态氮相对下降71.58%、硝态氮相对下降66.24%、总氮相对下降58.90%,底泥中总磷相对下降19.55%、氨态氮相对下降63.61%、硝态氮相对下降56.07%、总氮相对下降56.07%。同时,种植50cm*50cm间距,50%面积的渔稻可吸收池塘中总氮1333.653g,总磷187.998g。得出该共生系统对养殖水体净化修复具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