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影响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视觉重建的相关因素,为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寻找一条提高视力及视觉质量的规范化通路。方法1.连续性收集1994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我院诊断为先天性白内障、并行手术治疗,年龄小于14岁患儿的临床资料。2.分组:(1)按发病眼别分为2组:单眼患病、双眼患病;(2)按截止至末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为2组:视力良好组BCVA>0.3视力损伤组BCVA≤0.3。(3)根据白内障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致密型白内障(包括全白型、致密核型等)和非致密型白内障(包括点状、板层状、毛玻璃状、缝状、雪花型、前极型、后极型等)。(4)按手术时年龄的不同分为4组:婴儿组(年龄<1岁)、幼儿组(1岁≤年龄<3岁)、学龄前组(3岁≤年龄<7岁)、学龄组(7岁≤年龄<14岁)。3.分别记录手术年龄、白内障类型、眼部合并症、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最佳矫正视力、双眼融合功能及立体视情况,并根据患儿实际进行弱视治疗的时间与医生弱视训练处方时间的百分比,来评估弱视训练依从性。4.分别在视力、双眼同时视及融合功能、立体视功能三个层次上,分析以上各因素对患儿视力及三级视功能的影响。5.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应用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视力随访的519例患儿中有369例患儿在末次随访时能配合完成视力检查。(1)双眼白内障患儿术后视力恢复优于单眼白内障患儿(χ2=50.303,P=0.000)。(2)非致密型白内障患儿术后视力恢复较致密型好。(3)双眼学龄组患儿的手术年龄与术后视力呈正相关(r=0.175,P=0.031),单眼学龄前组患儿的手术年龄与术后视力呈负相关(r=-0.258,P=0.040),其他年龄组患儿,手术年龄与术后视力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4)Ⅰ期植入人工晶体的双眼白内障患儿视力恢复情况要显著优于Ⅱ期植入人工晶体的双眼患儿(χ2=55.491,P=0.000),而在单眼患儿中这种差异并不显著。(5)双眼白内障患儿的弱视训练依从性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330,P=0.000),可能是由反向的因果关系导致,即视力不佳的双眼患儿可能更倾向于坚持进行弱视训练,但较差的弱视训练依从性可导致双眼白内障患儿发生屈光参差性弱视。单眼白内障患儿的弱视训练依从性与最佳矫正视力呈正相关(r=0.387,P=0.000)。(6)术前能配合视力检查的患儿146名患儿(218只眼)中,188只眼与术前相比最佳矫正视力提高(86.2%),2只眼降低(0.9%,均为弱视训练依从性差导致的屈光参差性弱视),28只眼无变化(12.8%),所有患眼平均视力提高量为0.254±0.246。2.双眼同时视及融合功能截止末次随访,有69例患儿能配合完成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存在双眼同时视及融合功能的患儿64例,其中18例患儿双眼融合范围正常。(1)不同白内障类型患儿术后双眼同时视及融合功能的恢复无显著性差异。(2)不同手术年龄的白内障患儿术后双眼同时视及融合功能的恢复无显著性差异。(3)Ⅰ期植入人工晶体的双眼白内障患儿术后双眼融合功能的恢复较Ⅱ期植入人工晶体的患儿好(t=4.426,P=0.000),术后经检查具有双眼融合功能的单眼白内障患儿均于Ⅰ期植入人工晶体。(4)术后弱视训练与单眼白内障患儿的双眼融合功能的恢复显著相关(r=0.523,P=0.004),而与双眼白内障患儿的双眼融合功能相关性不显著(r=-0.188,P=0.245)。3.双眼立体视功能截止末次随访,69例能配合完成双眼视觉功能检查的患儿中,存在双眼立体视功能的患儿64例,其中5例患儿双眼立体视功能正常。(1)在单眼白内障患儿中,非致密型患儿较致密型患儿立体视功能恢复好(t=-3.805, P=0.000),而在双眼患儿中,这一差异不显著(t=-1.657, P=0.107)。(2)双眼白内障患儿手术年龄与立体视锐度的恢复情况相关性不显著。单眼白内障患儿手术年龄与立体视锐度的恢复情况呈负相关(r=-0.782,P=0.000)。(3)双眼患儿中Ⅰ期与Ⅱ期植入人工晶体对术后立体视锐度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有立体视功能的患儿均于Ⅰ期植入IOL。(4)双眼白内障患儿的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与弱视训练依从性呈负相关(r=-0.549,P=0.001),分析可能是由反向的因果关系导致,即视力不佳的双眼患儿可能更倾向于坚持进行弱视训练;单白内障患儿的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与弱视训练依从性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力的恢复与发病眼别、白内障类型有关。良好的弱视训练依从性有利于单眼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融合功能的恢复,较差的弱视训练依从性可导致双眼白内障患儿发生屈光参差性弱视。Ⅰ期植入人工晶体的双眼白内障患儿的视力、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要显著优于Ⅱ期植入人工晶体的双眼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