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膈肌在超声上的空间变量,初步评估COPD患者严重程度。方法:(1)选80例COPD患者,按照2011年版《COPD全球倡议指南》进行COPD肺通气功能分级分组,分高危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以上组,每组20例患者,并选择作为对照组的30例健康人。(2)平静呼吸时,由两个医师对对照组分别用M超声直接测量法、B超直接测量法与通过测量门脉矢状段纵向位移的B超间接法重复两次测量其膈肌移动度,通过Bland-Altman分析图与组内相关系数(ICC)对这三种方法的一致性与重复性进行比较。(3)通过超声技术分别对各组膈肌空间变量包括厚度、移动度、平静及深度呼气末右侧肋膈角处膈与胸壁所形成的角度差值(ΔA)、平静及深度呼气末直方图的灰阶变化差值(ΔG)进行超声测量,并加于统计分析。结果:(1)平静呼吸时,膈肌移动度测量法的重复性与一致性研究中显示,同一操作者组与不同操作者组中,M超法、B超直接法及B超间接法的ICC分别为0.9437,0.9279,0.9338和0.9310,0.9185,0.9200,95%的一致性界限分别为(-2.16~1.76),(-2.0~2.3),(-1.9~2.3)和(-2.5~2.2),(-2.2~2.6),(-2.4~2.6)。这表明三种方法在同一操作者与不同操作者中,M超法的一致性与重复性最好。(2)在平静呼吸时膈肌移动度(Δm)、平静吸气末与呼气末的膈肌厚度、用力吸气末与呼气末的膈肌厚度等相关测量指标中,其测值均是随着COPD病情加重而呈增加趋势,并且均以中度组及重度以上组明显(P均<0.01)。尤其在用力呼气末时相上,重度以上组膈肌厚度为3.16±0.64mm,平均比对照组增厚约59.6%,其增加的百分比为上述各测量指标中最高。(3)在用力呼吸时膈肌的移动度(ΔM)、ΔM—Δm、平静吸气末与平静呼末的膈肌厚度差值(Δd)、用力吸气末与用力呼气末的膈肌厚度差值(ΔD)、用力呼气末与平静呼气末之间的膈肌与胸壁对合角度差值(ΔA)及膈肌直方图灰阶数差值(ΔG)等相关测量指标中,其测值随着COPD的病情加重而呈减少趋势,并且均以中度组及重度以上组明显(P均<0.01),尤其在Δd这指标上,重度以上组的Δd为0.77±0.34mm,平均比对照组减少了约30%,其减少的百分比为上述指标中最高。(4)在本研究所有的各测量指标中,高危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1)M超声测量法在测量膈肌的移动度具有临床可行性。(2)超声是非侵袭性,可实时动态的观察膈肌空间变量,用于初步判定COPD的中重度,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