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黄曲霉毒素B1与游离DNA结合模式及结合强度,本文通过多种分析方法研究了AFB1与DNA的相互作用机理,通过共振光散射法计算出AFB1与DNA相互作用的结合饱和值,并研究了多种因素如pH、温度、离子强度及其他环境共存物对AFB1-DNA体系的影响。研究了黄曲霉毒素B1与鲱鱼精DNA的体外相互作用机理。DNA热变性温度测定实验结果表明,DNA的热变性温度Tm提高了约13.1℃,是由于DNA双螺旋结构变得更加致密和稳定,是AFB1分子嵌入到了DNA分子的碱基对之间导致的。紫外-可见光谱表明,DNA结构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一种新的AFB1-DNA配合物,其相互作用方式为嵌入模式。荧光猝灭光谱还表明,AFB1与溴化乙锭(EB)之间存在竞争性相互作用,形成了AFB1-DNA复合物,与EB相比可以判断其作用模式为嵌入模式。与Circular Dichroism光谱中245nm处的负峰信号增强和270nm处的正峰信号变化表明,DNA碱基对之间的堆积情况发生了变化,且B-DNA含量增加,也证明AFB1分子是通过嵌入模式而进入到DNA碱基对之间的,且275nm附近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大的负峰,表明AFB1可能属于DNA嵌入剂。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DNA分子携带者AFB1分子向正极移动,在泳道中发蓝色光芒,说明其结合模式为嵌入。所有这些结果表明,在体外,DNA与AFB1的相互作用模式为嵌入模式。AFB1分子与DNA在体外是可以自发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作用模式为嵌插,这表明通过DNA选择性结合黄曲霉毒素并采用油水分离或磁珠吸附方法分离AFB1-DNA体系来消除黄曲霉毒素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根据荧光数据分析及双对数回归曲线结果表明,AFB1与EB-DNA的结合常数为5.58L/mol,且DNA分子中EB结合的位点大约被1个AFB1分子所取代,结合常数较弱;通过Scatchard方程法计算得到AFB1与DN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也证实其结合模式为嵌入模式,与紫外滴定法计算得到结果基本上一致。热力学数据表明,AFB1-DNA的形成是一种无酶氧化的能够自发发生结合反应的反应,其主要驱动力是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表明,AFB1、溴化乙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与DNA结合饱和值分别为15.59、2.14、0.74和0.74。AFB1与的DNA结合能力弱于EB,但强于PSO和ANG。对AFB1与DNA之间的结合强度研究为通过DNA选择性结合黄曲霉毒素达到消除目的提供定量参考。通过共振散射光谱法研究影响AFB1与DNA相互作用的因素,生理条件pH7.40、30℃、较低离子强度、为AFB1-DNA体系形成的最适条件,DNA BSV值达到3.17。强酸强碱条件不利于AFB1-DNA体系的形成,温度、阳离子对体系RLS信号强度较为敏感,葡萄糖、烟酸、氨基乙酸能够使得体系RLS信号强度增强,但却会降低DNA BSV值,L-赖氨酸、甘油、尿素、葡聚糖以及复合蛋白酶会对实验造成较大的影响。在AFB1-DNA体系分离的过程中应尽可能设置在pH 7.40、30℃,减少分离过程中阳离子及其他杂质的存在。对AFB1分子与DNA结合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能够为AFB1-DNA体系的形成及其分离过程提供了更加合适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