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门事件传播中的伦理失范与对策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sie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浪微博是国内目前最受欢迎,用户量最多的社交平台之一,它的快捷性、话语的自由性,使其成为信息发布的首选地之一,与此同时也成为大众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其月活跃用户数和日活跃用户数也在不断增长,发展速度和应用更新速度也非常快。但是,其背后隐藏的传播伦理问题也愈发严重,比如:虚假信息、微博暴力、侵权信息、色情信息等屡见不鲜,而这种问题在微博热搜榜中的热门事件里体现的更为明显。它不仅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损害,也严重影响微博的传播环境和秩序,对社会秩序也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以新浪微博热门事件中的传播伦理问题为切入点,以笔者每天不定期从热搜榜中收录的268份样本数据为依据,建立模型和图表,并结合具体实例从传播伦理失范的表现、成因和对策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笔者发现热门事件中传播伦理问题频发且严重,伦理失范问题表现形式多样,但主要以微博暴力、虚假信息和侵权信息为主,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分为社会、经济、法律和技术四大方面。社会原因方面,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得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是传播伦理问题严重的现实背景。传播主体的非理性与微博舆论的效果性是其发生、发展的动力,微博信息“把关人”的缺失和信息来源与流通渠道复杂是客观原因。经济原因方面,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经济利益常常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有时在微博中对经济的追求变得扭曲。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存在拥有众多粉丝基础的一些个体会发布一些虚假信息为自己谋取利益;有些媒体组织为了追求时效性和吸睛度,发布一些未经验证的或侵权的消息;为了在利益链条中谋利,微博服务提供者存在通过买卖热搜来获取利益的行为,这些都会导致一系列的传播伦理问题。法制原因方面,无论是针对个人还是媒体组织,微博中缺乏具体的,可量化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传播行为,导致微博中的侵权行为无门可诉、无法可依,致使传播伦理问题频发。技术原因方面,微博传播实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方针,实际上绝大部分用户与用户之间仍然是匿名的状态,在这层外衣的保护下,往往人容易将其最本我的一面表现出来,无责任意识的发布信息,甚至在微博上随意谩骂、诽谤和发布一些侵犯他人权益的信息。微博应用更新速度快,微博同步直播、微博红包等都给微博带来极大的热度,它不仅有利于稳定用户的忠诚度,也使微博服务提供商的利益链条到延伸。但是在其快捷发展的同时,微博技术安全能否保障用户的私人信息不被泄露,其技术的控制能否减少一些微博直播中色情信息的蔓延等,都是需要从技术层面解决的问题。微博140字限制的文字信息,常常会导致一些带强烈主观意识和片面信息的传播,而这些信息的传播,会导致大众信息理解的偏差,从而出现传播伦理失范问题。  本文结合数据模型、图表分析结果主要从构建传播道德规范、完善可量化的法律规范和加强微博传播各个环节管理三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传播伦理道德规范方面,笔者提出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并借鉴亚里士多德、犹太-基督教伦理思想来使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规范传播行为。法律法规方面,笔者提出建立可量化的、微观的、明晰权责的法律法规,首先明确违背传播伦理信息类型,再将信息的转发量、评论量和讨论量作为量化的标准,根据信息影响程度追究相关人事的责任。针对微博的媒体和组织,根据信息美誉度和信誉度排名结果,对连续排名靠后的媒体组织,追究其实体组织或实名认证者的相关责任。针对微博服务者,根据信息影响程度,对其进行阶梯式的追究其监督责任。并且笔者从个体用户、媒体组织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了网络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对拥有一定粉丝量(如:10万粉丝)的用户所发布的信息进行后台记录和追踪;对媒体组织进行定期审查,对可疑信息进行备案;明确政府各部门法律监管和实施的权责以及在法律实施和追责中应该承担的职责,使法律的实施有法可依、有责可追。在信息传播管理环节,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易爆发传播伦理热门事件预警机制和伦理失范爆发48小时处理机制。根据用户后台信息记录系统,构建舆论分析机制,与政府共建信息舆情共享系统。根据数据模型分析,政府在面对伦理失范的热门事件中,要加强与受众的信息沟通,给予受众话语权力,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尤其是证据性的信息,从而减少传播伦理问题。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20世纪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影视媒介迅速壮大,很快便成长为媒介霸主,有着不可匹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影视媒介自诞生开始,便攫取着文学的养分,它作为文学的有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