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族歌圩文化是壮民族的宝贵财富,歌圩作为传统民间文化,其在壮民社会中经历过怎样的发展变化,歌圩流变的真正动因在何处,传统歌圩文化的现代展现形态受何种力量形塑起来,这些都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本文以广西龙州县的逐卜歌圩作为个案研究,在文化变迁理论和场域理论的视角下,采用深入访谈法与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壮族歌圩文化的现代重构过程。 本文从歌圩的缘起入手,探讨在布洛陀文化下的原始歌谣的衍生以及歌圩形成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作为时间分隔点,对歌圩的传统场域与现代场域做了描述性的呈现。随后笔者从社会系统中的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对歌圩从传统向现代形态转变的原因做进一步分析,对歌圩场域内部结构调整的原因做出完整阐释,并对歌圩重构的形塑力量做出深入的探究。 通过对壮族歌圩文化发展历程的深入挖掘,认识到歌圩在情境上经历了从即兴型向预定型惯习变化,传统歌圩一般都是临场性的活动,而现代歌圩在山歌体裁、舞台设置、活动流程以及规则上都有严格的要求。与此同时,歌圩在诉求上进行了从自娱型向娱他型的惯习转变,传统歌圩是人人皆歌的时期,人们将唱山歌当做辛勤劳作的代偿以及传情达意的自娱型舞台,而现代歌圩则沦为娱他型的表演。传统歌圩是高文化资本并且包含一定符号资本的场域,现代歌圩场域则是演变为高经济资本的空间,同时也是高政治嵌入的形态。资本的演变主导了歌圩的内部结构调整,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都影响着歌圩文化的变迁。政治、经济、民众以及知识界等力量是形塑现代歌圩的动力所在。政府给予现代歌圩开展的经费、人力支持,歌圩被塑造成宣传国家法律政策的场所;商人们则为歌圩提供赞助,旨在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民众将歌圩当成人际交流和休闲生活的平台;知识界则为传统歌圩文化的保护营造氛围,为歌圩发展出谋划策。 以上要素共同促成了传统歌圩文化的现代重构。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文化的变迁成为不争的事实。民族文化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现代发展浪潮中,只有在保持文化特质的基础上进行不断调适,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