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能够将低能量光子有效地转换成高能量光子,具有发射带窄、近红外可激发、荧光寿命长、光稳定性高等优点在生物成像、治疗、显示、激光、信息安全、防伪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具有上转换发光特性的稀土离子中,Ho3+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发光中心,可实现红绿上转换发射,同时具有其他的功能特性如磁性等。对Ho3+的一系列上转换发光精确调控如Ce3+掺杂实现红光发射、非稳态上转换,为深入理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界面能量传递调控的纳米-原子尺度稀土离子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及应用探索”(519721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核壳纳米结构设计的稀土上转换发光调控与机理研究”(517021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能够将低能量光子有效地转换成高能量光子,具有发射带窄、近红外可激发、荧光寿命长、光稳定性高等优点在生物成像、治疗、显示、激光、信息安全、防伪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具有上转换发光特性的稀土离子中,Ho3+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发光中心,可实现红绿上转换发射,同时具有其他的功能特性如磁性等。对Ho3+的一系列上转换发光精确调控如Ce3+掺杂实现红光发射、非稳态上转换,为深入理解其上转换发光机理并进一步开发前沿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核壳结构设计、掺杂组分设计等方法有利于控制稀土空间分布、调控能量传递过程,从而有效地控制上转换过程。另外,高浓度稀土发光近年来得到大量关注,特别是Na Er F4基质表现出优异的上转换发光性质,推动了高浓度稀土掺杂研究的发展。与Na Er F4不同,由于缺乏与980/808nm波长匹配的能级,高浓度Ho3+掺杂晶格的发光极大地受限于敏化过程设计。如何实现高浓度Ho3+掺杂下的高效上转换发射仍然存在巨大挑战。并且,低浓度Ho3+掺杂下,目前仍然缺乏关于Ho3+与其他稀土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性研究。因此,本文重点以Ho3+掺杂核壳纳米晶为基础,系统研究了不同Ho3+掺杂浓度的上转换发光性质、发光机理以及实现光谱调控的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普通低浓度掺杂体系下,Ho3+与不同掺杂离子Eu3+、Tb3+、Dy3+、Sm3+、Ce3+相互作用和上转换过程。综合考虑能级结构和光谱数据发现引入Dy3+和Sm3+通过减少Ho3+的~5I6能级的粒子数布居,严重猝灭其上转换发射;引入Eu3+和Tb3+则影响~5I7能级的粒子数布居,能显著改变Ho3+的红绿上转换发射强度比。随后,基于Ce3+具有紫外可激发性质,设计了Na YF4:Yb/Ho/Ce@Na Gd F4:X(X=Tb、Eu、Sm、Dy)核壳结构,利用Gd3+晶格的能量迁移特性,实现了Ce3+敏化的下转移发射。并且,该结构还能响应980 nm波长激发得到Ho3+的红光上转换发射。在同一粒子中实现双波长激发发射,为安全防伪等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2)设计了高浓度Ho3+掺杂晶格的纳米核壳结构并系统研究了该结构在980、808nm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射机理及发光调控。首先探究了Na Ho F4:Yb共掺体系下的发光特性,发现变化Yb3+浓度能够实现红光到绿光的光色转换。其次,基于界面能量传递设计,将激活离子Ho3+和敏化离子Yb3+分别掺杂在不同的壳层,确认该结构能有效的抑制Ho3+向Yb3+的反向能量传递作用:[(~5F4,~5S2);~5I6]→[~2F7/2;~2F5/2]和[~5F5;~5I7]→[~2F7/2;~2F5/2],促进了上转换发射。更为重要的是,Ho3+的红色上转换发光过程表现出对脉冲持续时间的动态依赖性,在非稳态激发下颜色从红色逐渐变为黄绿色。基于这种动态光色调控特性,实现了隐藏信息的编码译码。此外,在壳层中引入Nd3+,实现了808 nm激发Na Ho F4晶格的上转换发射,并通过三层核壳结构设计,调控中间层Yb3+浓度,得到了红色到绿色的光色变化。
其他文献
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全球风力发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大幅提高,风力发电的随机性与波动性对电力系统安全与经济运行的影响日趋显著。由于风电出力的不确定性,传统的确定性潮流计算分析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因此需要采用能够考虑注入功率随机性的方法对电力潮流进行求解。概率最优潮流便是在考虑随机功率注入的条件下求解电网最优运行的方法,是分析风力发电随机性对电网运行状态不确定性影响的有效工具。由于风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铁路相互交叉跨越的情况时有发生。当拟建桥梁欲跨越繁忙的既有路线时,相比于常规的桥梁施工方法,转体施工技术既保证了既有路线的正常营运,又极大地减小了施工安全隐患,因此在工程实际中应用较为广泛。由于转体施工法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因此转动装置接触面的摩擦行为研究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大吨位转体施工中,摩擦力的计算至关重要,但现有工程实践中给出的近似计算方
干燥是造纸过程能耗最大、机理非常复杂的工序,降低其能耗是企业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干燥过程模拟与能效优化研究主要基于机理模型,建模过程需要精准的理论基础,适用于简单、特定的过程对象,对于复杂的过程对象模拟精度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优化模型效果自然欠佳。本文以生活用纸纸页干燥过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机理+数据驱动”的混合建模方法,用于模拟纸页干燥关键过程参数。在过程模
目前,移动机器人在工业、国防和物流等领域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前沿。在面对复杂的任务场景,如野外探索、安防巡逻和仓储运输时,单机器人在鲁棒性、处理能力等方面均不占优势。而多机器人系统可以通过信息交互与融合实现协作,具有更灵活的结构与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扩展卡尔曼滤波为基础研究多移动机器人的动态定位及目标跟踪问题,并在仿真平台和自主设计的实验平
内酯酶是一种内酯水解酶,能够高效催化内酯类化合物酯键的水解,生成对应的羟基酸。其独特的催化特性使其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化工等领域。已有报道内酯酶大部分属于金属β-内酰胺酶超家族,少数属于α/β水解折叠酶超家族,极少数属于磷酸三酯酶超家族。其中,α/β水解折叠酶超家族的成员一般是酯酶或脂肪酶,但是它们中的部分具有混杂的催化效率较低的内酯酶活性,因此不作为一般的酯酶而是内酯酶。然而,该家族的内酯酶由
BiFeO3-BaTiO3(BFO-BTO)由于其较高的居里温度和压电活性,而且存在菱形相和伪立方相共存的准同型相界结构,在相界附近能够获得较好的介电、压电和铁电性能,因而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但是,主晶相BiFeO3中的Bi元素在高温烧结过程中易挥发,并且Fe3+会变价为Fe2+,使得BFO-BTO的漏电流较高,难以在高温高压下充分极化,电学性能受到限制。本论文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0.7BiFe
三维重建一直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过去的几年中,使用深度学习技术的单视图的三维重建和三维生成领域迅速发展。随着该领域的不断发展,已经不断的提出了许多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它们用作输入输出的形状表示对这些方法进行分类。网格作为常见的三维表达方式也被不断被研究,基于网格的三维重建通常使用图卷积技术来对模版网格进行变形去拟合真实的网格。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将生成模型的结构作为研究
水系储能器件作为一种安全环保、工艺简单以及成本低廉的储能装置,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但受限于水较窄的电位分解窗口,水系电池的放电电压通常不高,在1.2 V左右。多数正极材料的工作电位都在水析氧电位之下,可直接在水系电解液体系中使用;要提高全电池的工作电压,具有低工作电位的负极材料的构建是关键。氧化铁因具有高的析氢过电势和较低的电荷存储电位,作为水系电池负极有望实现高容量和低工作电位。但氧化铁负极在
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民航领域的应用需求日益增长。机场航站楼作为民航业内人流最密集的场景,其旅客管控工作是航空安全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对航站楼旅客的监控管理还处在依靠人工的阶段,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而且工作人员容易疲劳而造成安全隐患。为了提高对航站楼旅客监控视频的智能化分析水平,本文针对旅客智能分析系统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和改进。旅客智能分析系统主要基于计算机视觉,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