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迁都的政治生态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kand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魏皇帝拓跋珪建国前的大部分时期内,鲜卑拓跋氏对联盟各部的统治力十分有限。北魏建国后,原始部落联盟中的分权意识,使得各部落贵族的势力根深难除。这些鲜卑贵族势力一直持续存在,历经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四朝,牢牢把持着北魏政权。孝文帝亲政后,为加强皇权,厉行改革,遭到了鲜卑贵族的抵抗。最终,双方矛盾在废除西郊祭天仪式上爆发,成为孝文帝迁都的导火索。在鲜卑贵族势力的反对声中,孝文帝能将迁都付诸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与鲜卑民族的开放性是分不开的。拓跋鲜卑人的祖先自大兴安岭北麓迁出后,先是向以匈奴人为主的游牧民族学习,甚至在体质、经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匈奴化倾向。这种融合,为鲜卑人的汉化作了铺垫。北魏建立后,拓跋鲜卑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不断汉化,成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乃至迁都的重要动力。鲜卑人早期的迁都经历,也为孝文帝迁都提供了依据和先例。宿卫禁军成分的变化,汉族军官开始掌握禁军的领导及对外征战的指挥权,是促成孝文帝迁都的军事支持。而摆脱旧势力的束缚,独断权力的加强,进一步清除改革障碍,则成为孝文帝冒着被旧贵族势力群起而攻之的危险,毅然决然离开平城的重要诱因。孝文帝决定迁都时,最先考虑的两个地点是河北邺城与河南洛阳。从北魏前期几次迁都之议看,邺城是北魏初年历代君主理想的迁都地点。到孝文帝时期,随着门阀大族势力不断发展,军事重心也逐渐完成转移,邺城相对于洛阳的优势不再;加之特有的文化优势,以及巨大的潜在人口承载量,洛阳理所当然地成了孝文帝迁都的不二之选。
其他文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实现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尽快改进政府监管体制薄弱、公共事业运行机制效率不高和财务监管不严所导致的财政资金浪费等不良现象,不断在加快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步伐。自2012年起,为
1国际市场1.18月欧洲港口木浆库存再度上升根据Europulp数据显示,2011年8月欧洲港13木浆总库存量为1317653万t,高出7月121.543万t,同时高于去年同期84.1033万t。其中。
根据易观国际研究显示,2011年7月,化妆及卫生用品品牌网络广告投放规模持续大幅上涨,环比增幅达26.47%。其中卫生用品占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