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山区森林植被基本以人工林为主,森林生态系统脆弱,加之近年来华北地区气候暖干化日益明显,研究典型树木吸水策略对于该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经营与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针叶树侧柏为研究对象,在少雨季和雨季(4-11月)通过野外对比样方对比控制实验和盆栽实验,利用天然降水和人工模拟降雨实验,了解和研究叶片吸水现象,揭示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探究树木体内水分逆向运移的发生条件和特征,阐明树木体内水分逆向运移的过程与机制,为进一步了解森林生态水文过程和机制提供实验支撑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当侧柏长期处于干旱胁迫状态时,叶片可以利用绝大多数降雨,并能从中获益用来缓解叶片的干旱胁迫状态。叶片吸水能力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重度干旱侧柏植株在15mm/h的降雨下叶片吸水最明显,单位面积最大吸水量能达到8.47±1.00 mg/cm2,产生的叶水势变化最大为1.18±0.17Mpa。当土壤水率高于20.8%时,基本不发生叶片吸水现象。(2)长期经历干旱胁迫的侧柏,叶片在吸收水分后会通过逆向水势梯度将叶片吸收的水分向下转移至茎干甚至转运给根系和根际土壤区。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土壤含水率越低,叶片吸水对枝条和根际土壤区的逆向补给越大;土壤含水量相同条件下,降雨强度越大叶片吸水对根际土壤区的逆向补给越大。雨后叶片吸水对枝条木质部逆向运移补给率最大可达5.92±0.27%,对土壤最大补给率可达到5.66±0.57%。(3)逆向运移对叶片水和枝条水的补给随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分别在1h和2h时达到最大补给量,8h后基本降到2%以下;在降雨结束1h后水分运移到根际土壤区,随后运移量逐渐增大,在4h时补给率达到最大值,后逐渐降低。实验中叶片吸水形成的逆向运移对植物的影响一般不超过24h。(4)在植株处于重度干旱且降雨强度足够大的极端条件时,单株侧柏最大叶片吸水量为78.77±3.98g,叶片最大吸水总量占降雨量的比例为3.15±0.16%;当叶片吸水发生后,逆向运移至枝条木质部的水分最高为4.05±0.09g,逆向运移至根际土壤区的水分最高为1.47±0.04g;此时叶片吸收的水分中5.14±0.03%补给了枝条木质部,1.87±0.05%补给了根际土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