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化人之精神,艺术益人之心灵,今日文化创造如何在多元境遇中化合多种资源,以明辨的策略性思考和警觉,催生社会和谐的文化力量,高扬文化的先进性主张,正是中国当代文化创造的重要使命。我们在三个层面上探究、追索了西方的“中国形象”体系。首先,探索发掘马可·波罗时代以来七个多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的生成演变的意义进程,考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有关“文化他者”的话语,是在何时又如何生成的,在何种社会语境下发生突变、断裂或赓续、传承的;其次,解析西方的中国形象“宏大叙事”的共同历史传统和话语体系以及该体系在空间上的延展性与时间上的延续性,揭示西方的中国形象如何表现出某种稳定的、共同的特征,趋向于套话或原型并成为一种文化范式,又如何控制个别文本表述的;最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中暗含的权力结构,透视它作为知识与想象,是如何在西方文化中规训化、体制化,渗透权力并发挥权力,异质同构成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全球主义意识形态的必要元素,并跻身参与构筑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的物质与文化霸权的。
从宽泛的类别上考察,本项目归结为《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这里具体而微观之,拟从西方文化这一他者语境(其主体元素凝结为视域融合)下,理解(其操作系统表征为描述缕析)东方异域文本(文化样本)的多维度审美特征(或谓多义性与歧义性交互的意义生成形态)。
(一)当下中国文化诠释学指称的视域、文本、意义、话语、维度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散和多元的特征,且这些多元的甚至相去甚远的诠释学话题取得了平和宽容、融合共生的文化氛围。其相关论域集聚了文化哲学、符号学、叙事美学和文本社会学诸形态。中国文化诠释学研究的在场共时背景是人自身的现代性设计,即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主体的文化转型及显现。
(二)解释视界的融合是一切理解过程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意义上,中国文化诠释学的发展趋赴,换言之即要重点突破的问题有二:一是明确其核心问题——作为中国文化转型期的理性思考,首先关注的是自我生成之主体性人文精神的建立,是人的现代性和全面发展。二是转换其基本范式——转换文化诠释学研究的范式,向现实的生活世界背景层面回归,把诠释学与文化的本源关系展示出来,用形而上的理性思考和实证的文化批判的内在结合形成关于人与世界的新的诠释学理解。
(三)本土诠释学的主要任务并非对具体的文化样本殊相的简单解析和描述,而是通过对享有解释视界特权的文本共相及其在历史中的转型与演化的把握捕捉,从深层次、从底蕴上显明人的生存方式,即界说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由是观之,对于中国文化诠释学勃兴的背景、研究进展情况以及未来走向做出准确的把握与剔抉,不仅为文化阐释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解维度,而且为理解精神科学问题提供了某种全新的理论视野和表达方式。
我们翘首期待的文化意味之阐释图景似可模拟、审美为——真正的文化诠释学应以文化样态与诠释学的互融互动为根基,显现为超越情结评判,创设以人之“多声部”生存境遇为底蕴的情境诠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