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确立与实现进略 ——基于新业态灵活就业的思考

来源 :甘肃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共享经济以极快的速度产生、发展并不断繁荣,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的同时,也改变着社会的就业模式和就业结构。以众包骑手为代表的平台灵活就业人员激增,使得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这一问题暴露出来,激化了灵活就业人员需要职业伤害保障与法律保障缺位的矛盾。灵活就业人员是指与用人单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因而在面对职业伤害时无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就业者,目前主要表现形式为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考虑到职业伤害保险是一个新制度,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得到完善,也为使新保险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职业伤害保险的讨论的保护对象应为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不涵盖传统灵活就业人员,若制度成功且成熟后再将传统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保险范围,使所有得不到工伤保险保护的灵活就业人员在面临职业伤害时得到保护。目前,我国现有的应对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保护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将其纳入到现有的工伤保险体系中;另一种是采用商业保险对其进行保护。无论是哪一种都存在弊端,无法发挥非营利性、社会性、保险性等社会保险具有的优势。因此,面临灵活就业形式对传统社会保险的挑战,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建立专门的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用新的社会保险覆盖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各地试点积极探索出了不同方案,如浙江试点、广东试点用单工伤保险的方式保护灵活就业人员,而苏州太仓、苏州吴江、江西九江则采用非工伤保险的方式,这些试点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利弊初步显现,为我们建立职业伤害保险提供了经验。另外可以批判借鉴域外应对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的方法,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的建立提供经验支撑。职业伤害保险的性质是社会保险,需要遵循强制参保、费用共担等原则,以“劳动三分法”为理论基础构建制度,明确职业伤害保险的法律关系主体、职业伤害认定标准、救济范畴与救济途径,完善配套措施,为建立一个“能参保”“愿参保”“易参保”且“可受益”的灵活高效的专门法律制度保驾护航。
其他文献
为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特征、促进股权的自由流转、保护股权交易安全,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基本规则,但是规定较为原则,立法不足加剧了司法混乱,其主要涉及的争议有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性质、“同等条件”的内容、同意权与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双重设计、反悔权的合理性等。虽然《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的颁布,在权利行使的程序性要件和实质性要件上作出进一步规定,对“同等条件”的具体内容加以细化,但在
学位
现代社会的众多领域中,处处充满着风险,环境风险正逐渐成为其中的一类典型风险。为规制此类风险,我国环境法治也在不断强化预防性功能。因此,环境公益诉讼不仅要着眼于事后的救济,也应加强事前的预防,但在司法实践中,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建立在环境侵权制度之上的,具有显著的事后救济特征,预防环境损害的功能并未能得到体现。在环境公益诉讼民、行双轨制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存在受民事侵权制度所束缚、重大风险司法认定含糊
学位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殷切的叙述提出生态文明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号召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受损生态。随着改革的深化,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在局部地区已取得良好效果,但仍难遏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生态修复责任的提出,实现了生态、社会和法律的有机统一,业已成为防止生态破坏的最有效方式。目前,学术界对生态修复责任的
学位
作为在民事诉讼制度框架内为救济环境公共利益损害而展开的诉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天然包含着公与私之间、“民事”与“公益”之间的矛盾,自制度诞生时起就面临在本不兼容的二者之间谋求内在平衡的严峻挑战。现行法律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定位呈现出私法化倾向,在程序上定位为民事诉讼,实体上以侵权请求权为基础。但事实上,民事诉讼只是手段,保障环境公益才是目的。在“工具理性”思维主导下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错误定位掩盖了
学位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所面对的是一个快速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水平。产业的多样化使公司的财务管控更加困难,传统的财务模式已无法适应公司的需要,寻求新的财务方式和进行财务转型已是不可避免的。创建一个完善的财务共享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灵活、强大、高效的管理支持系统,可以助力企业管理能力及水平的提高,同时,财务信息共享的系统可以将各个部门的财务
学位
黄河流域因水资源短缺先天影响,流域一带的发展大为受限,水资源是当地经济、文化得以持续之命脉。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需求呼声高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不断恶化,严重危及到流域日后的发展。而利用生态补偿可以摆脱以上困境。纵向生态补偿主要依靠中央财政对需要生态补偿的地区专门拨款,具有直接隶属性,程序确定,主体有限。而横向生态补偿是平等主体之间,通过协商和谈判达成的补偿,主体范围广,补偿方式更为多元
学位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断涌现,数据抓取不正当竞争行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数据的抓取行为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隐蔽性,对该行为进行定性时,有侵犯用户人格权说、侵犯知识产权说、不正当竞争行为说、侵犯新型财产说,本文认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说更为契合。因此,本文将数据违法抓取行为定性为数据抓取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应当明确数据抓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本质上是中立的。只有当抓取数据的行为扰乱
学位
我国生态损害问题严重,生态修复是生态损害救济的关键。2014年《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解释》规定法院可以判决被告承担生态修复责任,所以生态修复已然成为一种法律责任形式。但是,生态损害救济仍存在现实阻碍,如责任人不明或者责任人履行不能,都会导致生态修复责任不能履行,为避免使判决虚置,生态修复责任就会由国家和政府承担,增加财政压力。随着生态损害社会化救济的兴起,生态修复资金受到学界关注。通过对生态损害社会化
学位
生态环境损害作为对环境生态功能本身的侵害,对其救济始终游走于公法与私法之间。传统观点认为,公法作为公共利益本位法,具有维护环境生态价值的基本目的和功能;随着全球与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私法也应当承担起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责任,生态环境治理不再是某一部门法的专属责任。在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场域,我国现行法律文本与司法实践中业已形成以环境行政执法为主导的公法救济与环境民事索赔诉讼为主导的私法救济。多年的生
学位
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和社会水平在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由于传统依靠单一行政权力无法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需要将司法权引入环境资源案件中,而环境司法专门化就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我国环境司法专门化改革在经历了2008年-2014年的初探阶段后,发展到了新一阶段。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环境资源案件管辖制度”,我国进行了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