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物共晶可以改善药物活性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这一特性使其在改善药物性质特征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吡拉西坦是γ-氨基丁酸的衍生物,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可以形成氢键的氨基和羰基两个官能团,其中氨基为氢键的形成提供供体,羰基作为氢键的形成的受体,因此吡拉西坦可以作为模型物质深入研究基于氢键效应所形成的药物共晶体及其相应的理化性质。本文以吡拉西坦和8种共晶形成参与物(2-羟基苯甲酸、3-羟基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2,3-二羟基苯甲酸、2,4-二羟基苯甲酸、2,6-二羟基苯甲酸、3,4-二羟基苯甲酸与3,5-二羟基苯甲酸)为研究对象,使用溶剂缓慢蒸发法和固体研磨法对其进行制备,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拉曼(Raman)和太赫兹(THz)光谱技术对制备出的共晶体进行谱学表征与初步分析。三种表征手段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共晶体分子结构的振动信息,为辨别不同分子构型提供了分子指纹依据。通过分析可知,共晶体的形成是由于吡拉西坦中酰胺基与共晶形成参与物中的羧基共同参与氢键形成的结果。选用吡拉西坦与3-羟基苯甲酸的共晶体为例,对其振动光谱进行分析、归属分子振动模式。并应用拉曼和太赫兹光谱技术深入分析共晶体形成的动态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研磨的最初几分钟反应迅速,之后共晶体形成的反应速率变得缓慢,在研磨35分钟之后,共晶体的形成过程结束。使用Gaussian 03量子化学软件对吡拉西坦、3-羟基苯甲酸以及其共晶体进行理论模拟,对它们分子的振动模式进行归属,发现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将基本吻合。这一研究将理论与实验结合,对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利用光谱技术辨别药物共晶提供了参考。采用紫外可见光光度法对吡拉西坦与3-羟基苯甲酸共晶体在水溶液中溶剂的吸光度进行测定,根据郎伯-比尔定律建立溶液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理论模型。由分析结果可知,共晶体的溶解发生了改变,比吡拉西坦小了约19倍。本文通过对吡拉西坦系列药物共晶的振动光谱的研究,建立该系列药物共晶的谱图分析模型。通过对共晶形成过程的研究,建立定量分析模型,这为药学领域药物共晶形成的实时监控及其定量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结合实验与理论,研究共晶体形成的机理,为利用光谱技术分析药物共晶分子结构的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