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作为一种包容式德性与大度并列为德性之首,包含了勇敢、节制、明智等各种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现代意义的公正更多的是国家机器平衡利益手段的工具,与个人品行相关的程度相对减少,德性一词逐渐被道德所取代。而道德一开始便是一种功利主义式的契约,它是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每个人不得不作出的让步。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回归亚里士多德公正德性伦理思想的原因。首先,是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的历史渊源,包括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历史背景主要有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特点以及毗邻古巴比伦文明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在理论基础方面,主要有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德性观——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中的公正德性之维很显然与希腊社会重视个人德性、重视荣誉的传统是分不开的;雅典的自然法传统——米利都学派以及智者学派的法律出于自然的思想到了亚里士多德,实现了自然的公正与约定的公正的整合,并把人的理智德性囊括其中;苏格拉底的“德性知识”——亚里士多德沿着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知识的路子进行了创新,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使得伦理德性在实践中命中中道,理智德性则辨别知识上的真伪;柏拉图的公正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终其一生竭力摆脱其师理念论的影响,但却在最后与柏拉图走上同一条道路,其公正德性在其整个伦理思想中的地位,以及亚里士多德将沉思的生活而不是政治生活规定为最好的生活就是证明。其次,是对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内容及特点的概述。本文将亚里士多德公正观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普遍公正与特殊公正;二是政治公正与类比意义的公正;三是自然的公正以及约定的公正。接下来,本文从亚里士多德公正观与其他流派的公正观的比较中总结出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的特点:与功利主义相比,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行为是出于意愿和选择并伴随快乐的感情,而功利主义将判断一个人行为公正与否的标准表述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将德性看作增加幸福与否的手段,把普遍快乐和普遍幸福当做人生的终极目的;与契约论相比的中道特征——亚里士多德公正的中道特征主要体现在分配公正中,不能使一方得到的过多,另一方得到的过少,而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公正观优于契约论的地方。契约论者主张公平对待所有人,追求结果的相同造成的只能是新的不平等,公正的中道特征在这里失去空间;与功利主义公正观和康德的义务论公正观相比,公正既与个人相关又与他人相关的特征——功利主义无论是边沁还是约翰?穆勒,他们对普遍幸福的界定都是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之上,他们在弘扬具体个人利益的同时,将普遍幸福抽象化,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而康德在人的社会性与非社会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黄显中先生称之为“非社会的社会性”;与契约论和罗尔斯的制度公正论相比,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的德性品质特征——霍布斯的契约论不过是把亚里士多德的“法”固定化为纯外在的契约,使其失去了公正德性作为人的内在品质的意义,而罗尔斯将正义限于制度,将公正的首要意义留给了国家机器,降低了公正作为个人德性的价值。第三,是对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的评析,包括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性两部分。历史评价主要着眼于其思想对托马斯?阿奎那以及麦金泰尔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其法治思想对西方世界立法传统的现实价值;而历史局限性,在于其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以及德性精英主义,本文在表明其局限性的同时尝试为其精英主义辩护,挖掘其积极意义。最后,则是研究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的现实启示:包括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中守法公正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启示;分配公正对平等观念的启示;公正德性对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启示;亚里士多德公正与友爱关系对人情社会的启示。本文的目的在于,在当今社会公正作为功利主义原则与公正作为外在规范的背景下,回溯亚里士多德公正德性的意蕴为我国当前社会不公正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