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以建筑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和其它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以当今幼儿园交往空间研究所普遍涉及的,儿童的心理与交往行为特征,教师、父母的教育心理与行为特征以及儿童交往行为的社会特征这三方面的分析为线索,以国内外相关理论和优秀实例的分析为内容,以儿童所处的社区、家庭和幼儿园为研究背景,把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儿童与他人的互动行为关系相对应的幼儿园交往空间构成关系寻找出来,并予以简化、概括为幼儿园交往空间模式,再将这些空间模式纳入到幼儿园交往空间的形态、结构和界面地具体分析与设计中去。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营造出适宜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的幼儿园交往空间的设计手段。全文主体内容共分四章:第一章:对论题进行明确界定,概括地对当今中国城镇幼儿园交往空间广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适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幼儿园交往空间研究所涉及的背景展开概括性分析,即对儿童的环境认知过程与心理特征,儿童的交往行为特征,幼儿园交往空间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以便下文对它们的综合分析与总结。第三章:是论文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幼儿园交往空间的设计与研究必须加入幼儿园交往空间的基本模式与程序,并结合对第一、二章工作的横向总体认识与综合分析,提出了幼儿园交往空间的对应状态模式、流动模式、分布模式,通过这些研究为幼儿园交往空间构成的分析提供设计与研究依据。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章节,结合第三章提出的幼儿园交往空间模式,对不同环境下的幼儿园交往空间的形态、结构和界面进行了具体解析,目的是为了说明如何利用交往空间模式去分析或设计幼儿园交往空间。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希望能提供一个模式化的研究平台,为今后的幼儿园设计提供有益的指导和相应的方向,从而营造出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幼儿园交往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