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源远流长,历来是哲学家孜孜以求的焦点问题之一。围绕这个问题,哲学家们发言盈庭,意见纷纭,仔细考察他们的理论后可以看出,虽然历代哲学家对此问题的认识各有其依据和合理性,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和不恰当的理论视角,他们的观点要么是完全错误的,要么是片面的。马克思以劳动和社会关系为切入点,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为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奠定了理论基础。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梳理马克思之前西方哲学史上人的本质观。古希腊时,人的本质观主要集中于人是有灵魂的求知动物,其中亚里士多德还注意到了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重要影响,提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论断。近代人的本质观主要分为两个流派——感性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和理性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前者把人归结为有理性的感觉体,后者夸大理性的作用,人甚至成了理性发展的一个环节。第二部分,首先论述马克恩人的本质观的方法论原则,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得以形成的前提。这些原则包括实践性原则、现实性原则、主动性与受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系统性原则。然后阐释实践是马克思理解人的本质的根本方法,实践性原则是诸原则中的根本性原则。第三部分,首先挖掘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然后说明人是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劳动,最后澄清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的关系。第四部分,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的现实展开。第五部分,以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为理论基础,关照现实语境。首先分析当今中国社会中人的本质的现实展开,然后以上述分析为背景,为削弱对“物”的依赖程度,促进当今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针对性地提出三种措施:克服消费主义,消费真实的“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避免“见物不见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物”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