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歇后语是由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独特习语形式。它从一种下层的“引车卖浆者言”发展成为一种较具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与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现代作家为其独特的结构、生动的形象和幽默的效果所吸引而将其广泛地运用于文学写作尤其是人物形象塑造中。但是歇后语的这种文学价值似乎一直没有唤起翻译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在已有的研究中,有关歇后语翻译的研究往往倾向于为独立的歇后语表达提供规定性的翻译对策。这种相对于歇后语发展而言稍嫌滞后的现象正是本研究的动因所在,本文试图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歇后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翻译策略的灵活选择。本文首先在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下对文学翻译进行了审视。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接受美学的中心观点是强调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固有的,而是不确定的。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往往带着自己在以往阅读、生活经历及文化背景中所形成的“期待视野”。因此,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接受效果。接受美学对于文学接受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的观点不仅给了文学翻译以新的启示,也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首先,它给予了译者与读者以足够的尊重;其次,它能够辩证地审视译本的接受问题。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时,译者首先基于自己的背景知识和文化意识来理解某条歇后语表达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结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及其对译作的水平接受和垂直接受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歇后语翻译方法的实证性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文学作品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因译者及翻译活动的不同而灵活多变。总的说来,以源语为导向的翻译方法能较好地满足读者不断提高的期待视野;而读者水平接受的个体差异性则决定了以目的语为导向的翻译方法在一定时期内的必要性;但是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异化必将成为文学翻译的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