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保护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h85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探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作用机制,验证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NBP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30例),20例年龄、性别与脑梗死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丁苯酞治疗组、常规治疗组于发病后1天、7天及14天和2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sICAM-1浓度,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MDA含量及SOD活力,采用化学发光酶免法测定血清NSE的变化。并于入院1天和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①急性脑梗死患者NBP组和常规组入院1天时血清sICAM-1、MDA、NS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SOD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入院1天时NBP组sICAM-1、SOD、MDA、NSE含量与常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组内治疗后7天、14天slCAM-1、MDA、NSE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SOD活力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7天、14天NBP组血清sICAM-1、MDA、NSE含量与常规组比较明显降低,SOD活力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入院1天NBP组和常规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4天,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并且治疗后丁苯酞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治疗组总显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丁苯酞可以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的含量下降,有效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减轻脑缺血炎症损伤的程度。丁苯酞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时的血清MDA,提高血清SOD活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减轻自由基介导的毒性,增强抗氧化能力。丁苯酞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NSE含量,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对脑梗死后神经元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安全,疗效肯定。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药肺腑汤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住院复治耐药肺结核病患者80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给予相同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40例,
<正>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政策在授予支付机构代客开展结售汇及跨境支付资质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支付市场的竞争,从而提升了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离不开对公民文化权利的有力保障,而立法保障是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首要路径。我国文化立法应当以文化权为中心来构筑文化体制的大厦。"权利导向型"模式要
主要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真实地记录了一位在教育战线坚守了30余年的全国模范教师讲述的几则教育故事,面对育人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她总能用自己的机智巧妙化解。研究发现,教育
为研究日喀则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组成特征,利用Andersen分级撞击式采样器在夏、冬季进行大气颗粒物分级采样,采用离子色谱测定NH+4、Ca2+、K+、Mg2+、Na+
本文介绍了宣钢360m^2烧结机配料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以及为提高系统稳定性所采取的优化措施。
目的:橘荔散结丸由已故全国著名妇科专家罗元恺教授创制,其主要药物组成有橘核、荔枝核、续断、小茴香、乌药、川楝子、海藻、莪术、制首乌、岗稔根、党参、生牡蛎、风粟壳、
最近许多人都在强调要重视文学作品的文本,但大多分析具体作品,很少对文本理论进行思考。本文就小说的虚构性和模仿提出一些理论问题和看法。通过评述对小说虚构性的不同看法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物(IPMC)是具有电响应特性的复合材料,既能作为致动器又可以用作传感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概述了IPMC的制备过程及致动机理,从I
目的明确系统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运用接种前、中、后一系列护理措施,干预预防接种。结果所有儿童的预防接种均顺利完成,不良反应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