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新世是第四纪距离现在最近一个间冰期,是与现代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时期,它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为了更好地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就必须研究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中国东部自然环境要素演变最强烈、最敏感的地区是在300~400N之间,而浙江就处于这个受副热带高气压和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交绥角逐控制的地带内。前人对该区域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在浙江省境内尤其是钱塘江北岸有关全新世环境的系统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利用一个取自相对较封闭的小流域中,受外来孢粉干扰少,且位于良渚古城附近的浙江瓶窑北湖桥(BHQ)钻孔岩芯,通过对其进行详细的孢粉组合分析,试图揭示区域全新世的植被和古气候演变特征,及人类活动对当地植被的影响,为浙江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提供古生物证据。浙江省瓶窑北湖BHQ孔岩芯长约14m,以4个AMS14C数据为年代依据,我们对49块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后发现,样品中的孢粉浓度差异较大,植物种类繁多,总计93个科/属。通过对孢粉组合特征的分析,结合岩性,划分了3个孢粉带和9个亚带,重建了研究区早中全新世植被演替和气候冷暖波动的环境序列。(1)19~8.9m沉积时段,推算年代为11500~7994cal.a B.P.,为早全新世转暖期,研究区的植被主要以落叶栎、松、阿丁枫和枫杨为主,混有少量的常绿栎和榆等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乔木的含量较少,代表了研究区经历晚更新世晚期”YD事件”后进入全新世,气候迅速转暖;(2)8.9~6.7m沉积时段,推算年代为7994~5780cal.a B.P.,此阶段为研究区水热条件配置最佳阶段,主要发育落叶栎、常绿栎、松、阿丁枫、枫杨和榆等乔木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乔木的种类和含量远远高于前阶段,指示气候为湿热的全新世最宜期;(3)6.7~4.775m沉积时段,推算年代为5780~4029cal. aB.P.,为中全新世气候波动期,孢粉组合产生明显波动,植被主要以落叶栎、枫香、松、枫杨等落叶阔叶乔木为主,常绿栎的含量急剧下降,研究区植被类型演替为落叶阔叶林,说明经历了较为剧烈的气候恶化事件,而本段高含量的稻属花粉(>35lamm)指示了在研究区一定规模的古人类活动。(4)BHQ孔鉴定的49块样品中,几乎均发现有环纹藻,根据环纹藻的孢粉浓度分为四个带,其中环纹藻1、3带对应于孢粉带1a、1b和孢粉带2;环纹藻2、4带分别对应于孢粉1c、1d及孢粉带3。环纹藻带1(19~16.925m)和环纹藻带3(8.925~6.7m)浓度高,平均分别为19.22粒/克和16.66粒/克;环纹藻带2(16.925~8.925m)和环纹藻带4(6.7~4.775m)浓度降低,平均为13.17粒/克和6.38粒/克。整个钻孔(研究段)反映的环纹藻浓度变化表明,研究区在从全新世早期到中晚期,受气候波动影响,环纹藻的峰值很好地揭示了研究区有大面积淡水湖沼或积水沼泽的沉积环境,地下水位升降频繁。(5)BHQ孔孢粉带3b出现稻属花粉“大爆炸”,对应考古文化在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稻。推测是由于该时期气候由温湿向干凉发展,水域面积缩小,陆地面积扩大。干凉气候环境改变了河网纵横、湖荡密布的景象,人类得以在较低洼的湖沼地区进行水稻种植。由此也说明,在湿热的亚热带地区,冷干的气候反而有利于古文明的发展。(6)当苕溪流域为汛期时,其孢粉组合反映了采样点及其上游山区的植被面貌;当平水期或枯水期时,其孢粉组合则主要反映钻孔周围的植被面貌。所以BHQ孔即能反映周围植被,又能反映西部天目山区植被。(7)根据BHQ孔藜科花粉含量的增加推测,可能与海平面的上升有关。同时,藜科花粉含量的变化确实与考古文化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然而,由于缺少相关海洋微体化石的研究,海水是否直接影响本区,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