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历史悠久,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内蒙古城镇化与城镇体系的发展既有优势所在也有制约条件。优势条件有:1.视野辽阔,边境线长,可形成发展边贸性陆路口岸城镇。2.牧业发达,有利于形成和发展独特的以畜产品集散和草原观光为主的草原性城镇。3.资源丰富,有利于形成以煤炭、石油为重点的能源化工基地和以钢铁、稀土为重点的重工业基地和工矿型城镇。4.在自治区东中西合流冲击平原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集约程度高,有利于形成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5.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利于多民族的和睦相处,促进着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指导着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有:1.经济发展基础较弱,资金积累严重不足。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将其转化为支柱型产业还存在着一些障碍。2.一、二、三产业结构及内部结构分配不合理,这种情况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城镇的发展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3.干旱缺水问题严重影响着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发展。4.由于东西跨度大,导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西部荒漠面积大,生产力较低,气候恶劣,不利于城镇群网形成。5.人力资源总量较多,但缺少高素质的科技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对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6.区域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尤其是广大的农村牧区,交通闭塞、通讯落后、信息不灵,有些村和嘎查至今没有通电,生产和生活还没有保障,脱贫奔小康的任务仍十分艰巨。7.思想和观念还需进一步更新,摆脱小农经济意识和地方经济保护主义的束缚,走高效农牧业和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总之,内蒙古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广褒的国土,丰富自然资源,优越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初具规模的经济基础,逐步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将有助于自治区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受到一些限制因素的制约。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化发展为背景,以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为研究对象,对当前蒙古族传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以此为背景,来探讨城镇蒙古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建议,为弘扬发展我区蒙古族传统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学术性的支持。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对城镇化和民族文化的概述,分析了内蒙古城镇化发展现状,总结了蒙古族传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且详细阐述了城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二是阐述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四个方面,即传统文化延续了城镇的文化传统,增强了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优化了和谐城镇的生态环境,改善了民族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开展了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改善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城镇化进程给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针对内蒙古自治区所拥有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提出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