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的力量——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回溯性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出生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已经慢慢长大。越来越多有过“留守经历”的留守儿童开始长大成人,这段留守经历的特殊意义和影响也逐渐体现出来。   本论文用回溯性研究再现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的体验。通过描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个体的留守经历,再现了个体的成长经历,以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和社会化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个体在应对留守生活时建构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探讨了个体发展的保护机制。   首先,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展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再现个体眼中的留守情境。描述个体家庭动力和个体留守的近环境,进而了解影响个体心理韧性建构的因素。   其次,以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和社会化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建构。研究发现:留守远环境本身只是个体的一种标签,通过影响近环境从而作用于个体,故而留守对个体的影响是因人而异。区分留守近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发现并促进保护因素的发展,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个体自主感和独立性的形成,以及个体勤奋感的形成,都有助于心理韧性中个体特征所产生的保护因素的形成。学校等机构通过活动增加个体群体归属感,能促进心理韧性中保护因素的形成。   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要关注留守环境、重视家庭系统、区分性别差异和关注个体心理韧性的动态性。
其他文献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其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与家庭的传统功能息息相关:一方面家庭传统的整合功能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愈来愈多,使得这一群体的成长成为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校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
学位
税费改革以及配套的乡镇体制改革虽然暂时缓解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但很快又带来了新一轮的治理困境,本文的核心立意乃是从接点治理的角度去解释税费改革后困境出现的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既面临着无限机遇,也面临着诸如社会各类冲突等一系列挑战,使我国的城市与农村都在产生巨大的变革。其中,作为转型期社会冲突的重要表
学位
本文对南疆农村维吾尔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建构进行了研究。以新疆喀什泽普县依克苏乡巴扎村为田野调查点,以巴扎村维吾尔居民为主要考察对象,运用参与观察及深入访谈等社会学
企业从业人员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工伤事故时有发生。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处理事故,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做好对工伤事故的调查。一、工伤事故调查的目的1.查清事故发生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