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出生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已经慢慢长大。越来越多有过“留守经历”的留守儿童开始长大成人,这段留守经历的特殊意义和影响也逐渐体现出来。
本论文用回溯性研究再现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的体验。通过描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个体的留守经历,再现了个体的成长经历,以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和社会化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个体在应对留守生活时建构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探讨了个体发展的保护机制。
首先,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展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再现个体眼中的留守情境。描述个体家庭动力和个体留守的近环境,进而了解影响个体心理韧性建构的因素。
其次,以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和社会化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建构。研究发现:留守远环境本身只是个体的一种标签,通过影响近环境从而作用于个体,故而留守对个体的影响是因人而异。区分留守近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发现并促进保护因素的发展,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个体自主感和独立性的形成,以及个体勤奋感的形成,都有助于心理韧性中个体特征所产生的保护因素的形成。学校等机构通过活动增加个体群体归属感,能促进心理韧性中保护因素的形成。
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要关注留守环境、重视家庭系统、区分性别差异和关注个体心理韧性的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