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篇,又称为话语,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以来,语篇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方法,日益受到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视,发展迅速。语篇分析通常以大于句子的单位为研究对象,它与句子或小句的关系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衔接。因此,衔接手段自然成为语篇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在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Halliday & 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1976)对包括照应在内的五种衔接手段给予了详尽而充分的描述,引发了语言学界对衔接这一语言现象的广泛关注。照应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是指语篇中某一语言成分与另一语言成分之间在指称意义上的相互解释关系,它在句子构建、句间连贯、语境形成、段落过渡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使语言经济简洁的重要手段,具有研究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语篇对比研究大多是在广义的语篇范畴内进行的,较少与特定的文体结合起来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而且多以书面语篇为语料进行研究,基于口语语料的研究很少。本文尝试以结构紧凑、逻辑关系严密、衔接手段极其丰富、具有口语和书面语双重特征的演说语篇为语料进行分析,在具体的语篇分析中检验衔接理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更加全面地揭示英汉语篇衔接的异同。这对我们最终分析其异同存在的社会和文化原因,并将篇章语言学的成果应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及文体学研究中来说,将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本文以Halliday & Hasan的衔接理论为基础,以英汉演说语篇为语料,对两种语言照应手段的异同进行量化分析,用相关理论阐释所得到的结论,并探讨照应手段的翻译问题。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外以Halliday & Hasan的两部著作(1976,1985)为代表的衔接理论研究成果,国内胡壮麟等对衔接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以及衔接理论在英汉语篇对比研究中的发展现状。然后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语篇衔接研究的特点进行归纳,指出本文的特点是针对特定文体、描述与解释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对本文拟解决的问题进行说明。 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当中,本文从基本的概念界定论起,引出并阐释了照应作为一种主要的衔接手段在演说文体中的作用及研究价值。本文首先区分了两组对应的概念一语篇和话语,街接和连贯,归纳分析了关于街接与连贯关系的不同观点,并指明本文就这一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关于照应在语篇构建中作用的讨论。然后本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介绍了演说语篇,就其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进行探讨,并尝试对其语体进行界定。在这一部分最后,本文总体分析了照应尤其是人称照应在演说衷体中的特殊重要性,为以下英汉照应对比的展开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大量实例的对比与分析,及对抽样语料的频率统计,详细而深入地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照应手段进行了分类对比。除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之外,本文将零照应作为同等重要的一类照应手段来进行分析,因为零照应才是汉语的常规,是英汉语差异的最显著之处。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英汉演说语篇都有类似的四种照应手段,但在数量、用法和使用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总体来说,英语中照应手段的使用较之汉语要频繁得多,而汉语中照应的使用虽少但更加灵活,可以采用省略和重复原词的方法来实现。研究还发现,演说语篇中大量使用外指照应来实现其交际目的,本文对外指照应在语篇构建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从语言系统自身、民族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等角度总结并阐释研究结果。 本文第四部分主要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讨论英汉照应手段的翻译问题。语篇分析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翻译的单位已经由词汇层、语句层扩展到段落层及语篇层。在语篇层面上进行翻译时,对于作为语篇特征之一的衔接,译者必须仔细研究,力求在译文中达到街接标准。对英汉照应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帮助译者更清晰地把握原文和译文街接方式的不同,进而在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式把源语的衔接机制用相应的译入语街接机制来替代,以获得语义街接连贯的译文。 作为对全文的回顾与前瞻,结束语部分简要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果,指出本文的局限和不足、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