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随机收集王士贞教授治疗慢喉痹的中药处方,统计分析处方中常用中药用药频率及药物协同关系规律,探索和整理王士贞教授治疗慢喉痹的治疗经验,总结出一套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的诊疗经验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为临床服务。研究方法:通过收集100例王士贞教授门诊亲自看诊治疗慢喉痹,并采用Excel软件的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对全部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聚类分析;总结名老中医辨治的诊治规律及用药规律。研究结果:1.本课题共收集100例慢喉痹病例中出现的不同证型10种,其中肝脾不和证56例(56%),肺经蕴热证18例(18%),痰浊内盛8例(8%),三种证型共占82%。2.各证型的常用药物具有明显特异性,肝脾不和证,关联数最高的是柴胡、陈皮、法半夏、云苓、白芍;肺经蕴热证关联数最高的药物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桔梗;痰浊内盛证关联数最高的药物是云苓、法半夏、陈皮。而枇杷叶、苏子、龙脷叶、毛冬青在三个证型均较为常用,应用广泛。3.在慢性咽炎患者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是甘草、枇杷叶、陈皮、法半夏、苏子、云苓、白芍、龙脷叶、柴胡、毛冬青、党参、柿蒂、浙贝母、桔梗、黄芩、麦冬、浮小麦、桑白皮、砂仁、地骨皮。药物类别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补气药、理气药为主。4.王士贞教授在临床治疗慢性咽炎时所用药物四气以寒、温、平为主,热药性、凉药性的药物较为少用;药物五味以苦、辛、甘为主,酸、咸药较为少用;十二经中,入肺经的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入胃经、脾经、肝经,接下去是心经、大肠经,而入膀胱经、小肠经、三焦经、心包经的药物较少用。5.发现处方的肝脾不和证核心药群最主要的为柴胡、白芍、云苓、半夏、陈皮五味,该经验方在肝脾不和证的处方中占91.07%。肺经蕴肺证核心药群最主要的是桑白皮、地骨皮、甘草,该经验方在肺经蕴热的处方中占100%。痰浊内盛证核心药最主要是云苓、法半夏、陈皮三药,该药群占痰浊内盛证处方的87.50%。研究结论:第一,王老认为慢喉痹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疏泄失调,气机不舒。与肺、脾胃及肝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很大关系。肝脾不和证最为常见,临证中以柴胡、白芍、云苓、半夏、陈皮为基本处方治疗。同时还特别重视中医外治法、心理疏导;第二,王老在慢喉痹患者治疗中最常使用化痰止咳平喘类中药,其次为解表药、补气药、理气药。以寒、温、平、苦、甘,入胃经、肝经、脾经中药为主。最常用的药物是甘草、枇杷叶、陈皮、法半夏、苏子、云苓、白芍、龙脷叶、柴胡、毛冬青、党参、柿蒂、浙贝母、桔梗、黄芩、麦冬、浮小麦、桑白皮、砂仁、地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