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正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以援道入儒、会通儒道的方式建构起了其独具特色的“贵无论”哲学体系。王弼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是老子和庄子,前者对其的影响是直接且显而易见的,但后者却相对隐秘。除了王弼文本中所引用或化用的《庄子》中的语言外,庄学思想与王弼的哲学体系还存在许多相通之处,其中又以最具思辨性和形上特征的“齐物”思想最为显著。王弼的哲学体系可以分为“知本贵无”的本根论、“崇本体无”的工夫论、“反本通无”的境界论三个层次,三者都与庄子“齐物”思想有相通之处。首先,从本根论角度看。王弼的形上学建构是依“无有”和“本末”两对基本范畴展开的,其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无”既具有本原之义,也具有本体之义,是二者的统一。这与庄子从时间生成和空间存有的角度阐释“齐物”的形上根源相呼应。同时,庄子后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物者”的概念,实现了本原与本体的统一,王弼的形上建构是与之一脉相承的。其次,从工夫论角度看。工夫兼认识与修行两方面,既是对本体的体认,又是对本体的践行。王弼的工夫论是以“言意之辨”为基础,以“本末之辨”为展开的。在言意关系问题上,王弼吸纳庄子“齐物”思想对语言的批判,划定了语言的功能和界限,同时化用“得意忘言”的思路,提出“辨名析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等命题以及克服语言局限性以表达本体的方式。在本末关系问题上,王弼借鉴庄子以本末关系推演“齐物”之理的思路,提出“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本末关系论以及认识本体、践行本体的工夫进路。同时,王弼以“名教”思想超越庄子之“成心”,使其工夫论能够兼个体与社会、“体无”与“用有”两面。最后,从境界论角度看。对于“圣人是否有情”的问题,王弼在“齐物”思想对“情”之负面性分析的基础上,化用了“无情即忘情”的思想,提出了“圣人有情无累”的主张。对于圣人达到的境界,王弼概括的“与道同体”与“齐物”思想中的“道通为一”具有相通之处。在政治哲学方面,王弼“圣人之治”的主张与庄子对统治者与人民关系的论述是相联系的。此外,王弼继承和发展了庄子的自然观,提出了独特的自然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