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等省进行了试点工作,截止到2010年,全国造林总面积累计超过1.47亿hm2,退耕还林所取得的成绩可谓有目共睹,但在耀眼的成绩背后,退耕还林后期的持续性生态建设问题却日益凸显。如何制定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进而激励退耕农户走上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户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其实际行为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工程的成功与否。检索相关文献会发现,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对退耕农户意愿或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且大都孤立的研究农户的意愿或行为,而将农户生态建设意愿和行为结合起来研究退耕区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机制目前还较为罕见。因此,将农户内在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的政策等相关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探讨农户的生态建设决策过程不仅可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退耕地区农户生态建设及其补偿的内在机制更为关键,也能为后续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且有参考价值的依据。本研究主要有五个部分。第一,梳理相关已有文献。主要从国内外研究农户意愿、农户行为、当前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着手,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评述,再结合退耕区的资料和案例,挖掘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本文所要解决的学术性问题。第二,确定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在详细论述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再结合退耕农户的实际情况,确定构建模型的思路和具体目标并构建出本文的概念模型,并初步形成待验假设。第三,调查设计及变量选择。详细说明问卷的设计过程,将陕西安塞县173户农户的实地调研资料作为本文的分析样本,对样本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第四,进行实证分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退耕农户生态建设的意愿和行为的关系及影响其行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并着重探讨当下生态补偿机制对农户生态建设行为的激励效果。第五,结论与建议。对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理论基础构建研究假设,并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退耕农户的意愿与行为是合理且适用的,退耕农户的内在心理因素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其生态建设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生态建设意愿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232、0.209和0.206,并且对生态建设行为有较为重要的间接影响作用,间接效应分别达到了0.135、0.122和0.120。农户生态建设意愿对其行为有极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总效应为0.582)。第二,外在的政策因素即现行的生态补偿政策对退耕农户的生态建设行为没有直接影响(路径系数β5=0.038,P=0.676),对农户生态建设意愿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直接效应为0.251),并能通过农户意愿对其生态建设行为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作用(间接效应为0.146),这说明现行的生态补偿政策会对农户的生态建设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还远远没能强有效激励退耕农户参与生态建设,可以说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没能充分发挥其本该有的激励农户参与生态建设的作用。第三,退耕农户对待政策态度、自我价值实现和自身经济理性对其行为态度贡献度很大,能直接导致其生态建设意愿的产生;政府、家人和邻居意见对退耕农户主观规范贡献度很大,说明农户在做决策时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政府、家人和邻居的影响且他们的相关活动会影响农户生态建设意愿的产生;退耕农户的生产能力感知、风险能力感知和收益性感知对其感知行为控制贡献度很大,均能对其生态建设意愿产生影响;退耕补贴、信息透明度、变更补贴政策、政府检查验收和后续政策对生态补偿政策贡献度较大,且都对退耕农户的生态建设意愿产生影响;农户的生态建设意愿对其行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即退耕农户的生态建设意愿越强,其发生生态建设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最后,归纳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