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元区经济受到了巨大影响,经济增长乏力,通货膨胀也陷入长期低迷。欧央行为刺激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增长,不断下调政策利率刺激商业银行放贷以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可仍未解决后危机时代出现的低通胀、高失业和经济增长迟缓并存的难题。此时,欧洲央行于2014年6月被迫实施负利率政策,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负利率政策打破了过去普遍认同的名义利率存在零下限约束的观点,其政策效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对欧洲央行负利率政策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不仅能给现有的负利率政策研究做一定补充,也能帮助各国了解利率政策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负利率政策实施时间尚短,学术界对该政策影响的定量研究偏少,故本文创新地应用了一种政策评价领域发展较为完善的非实验评估方法——合成控制法,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两个角度对欧元区的负利率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合成控制法能较好地解决回归模型中常出现的内生性问题和双重差分方法的样本选择偏误问题,并可以将负利率政策的效果分离出来,比传统方法更为准确、客观。具体地,本文选取了 33个控制组国家1998年至2016年的年度经济数据,运用Stata软件模拟合成了欧洲央行未实施负利率政策的情形,通过比较通货膨胀率、实际GDP增长率实际值与合成值的差距来评估负利率政策的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10%的置信水平下,欧元区的负利率政策虽然使市场利率逐步降低,但并没有实现刺激通货膨胀的政策目标,而且对经济增长的提振作用也不显著。这表明单纯的负利率政策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货币当局不应过度依赖以负利率政策为代表的非常规操作,还应配合使用其他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相应的财政政策。目前,尽管我国还不完全具有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完备条件,但欧洲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的实践经验可以提前告诫我们利率政策并不是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良药,将名义利率降低到零以下更需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