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山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常山方言属于吴语处衢片衢州小片。县内主要方言为常山话,本文以县城城区天马镇所持为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管是在语音、词汇或者语法上,常山话都与普通话相差甚多,保留了较多古代汉语的特征,而目前对常山话的专题研究尚无。本文以常山话中较为独特的四个语法现象为研究对象,基于共时描写,探索其语义及语法功能,同时结合古代汉语、近代汉语进行历时考察,与普通话、其它汉语方言进行共时比较研究,亦结合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等进行相应的阐释。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常山县的地理位置、人口概况、历史沿革,常山话的研究综述、音系情况,本文的理论框架及相关说明。第二章::特殊重叠式“[te22][te22]C”。本章从语义指向和语法功能两个角度论述常山话特殊重叠式“[te22][te22]C”的独特性,并将其同“CC”“一CC”“一C一 C”“C打C”等重叠式进行比较研究,该式在功能上小于汉语方言常见量词重叠式“C打C”,在语义和语法上相当于普通话中的“CC”。最后从认知语言学的主观量角度对“[te22][te22]C”进行分析。第三章:疑问代词。论述常山话中的五个基本疑问代词“七=[tsh∧(?)5]”“到=[t(?)423]“鸭=[a(?)3]农”“静=[dzI?24]”“几[ke52]”,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疑问代词和疑问代词结构。本章在描绘其语义及语法功能的基础上,亦举出非疑问用法,对某些代词进行共时比较和历时追溯,并运用认知语言学进行相应阐释。第四章:程度副词。主要论述了常山话中十二个区别于普通话的具有特色的“深”程度副词和三个“浅”程度副词,对于“深”程度副词,我们采用逻辑排列的方法,将其按相对表达程度的深浅,由深到浅依次叙述。本章在描写的基础上,尽可能从历时角度探索其来源,从共时进行考察,并进行相应的认知阐释,最后总结出常山话程度副词具有多样性、交叉性、叠用性三个特征。第五章:框式状语。本章从语义入手,将常山话较为发达的框式状语系统分为四大类:表示追加、继续;表示重复、重新;表示领先、优先;表示程度的加深。具体论述其功能及特点,并与邻县江西玉山方言比较,同时进行历时、共时考察,最后揭示其存在的认知语言学基础。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并讨论本文的欠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