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历程中,国际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切入点,也是反映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变迁的一大指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改变近代世界格局的同时,也对我国国际新闻报道事业的发展发生影响。作为近代中国影响久远的报刊,《申报》自然也不能例外。自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到青岛战役期间,《申报》的国际新闻报道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起于萨拉热窝事件,终于一战正式爆发,是该报此时期国际新闻报道方式变革的酝酿期。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使得欧洲陷入外交危机,亦令奥塞冲突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而《申报》对此虽有关注,但一开始仍只通过简单转译外国电讯与报纸的老办法来报道欧洲局势。这些报道虽然数量不少,却很少引起报人与公众对国际局势的关注。在当时人的眼中,萨拉热窝事件及其连带的外交危机其实更像是域外奇闻,又或是政治宣传的材料。直到奥匈最后通牒发布以及一战正式爆发后,《申报》社群才逐渐意识到世界局势变动与中国的关联,主动尝试改变原有的国际新闻报道方式,以适应一战语境下国际新闻报道的新需求。一战发生后至青岛战役正式爆发的这段时间内,《申报》的国际新闻报道改革进入第二阶段。此时期的《申报》为适应战事资讯传播的新需要,出现两个方面的明显变化:其一,在新闻输入与输出方面,《申报》积极向外国通讯社订阅战电以拓宽信息渠道,并尝试改革其原有版面设计以提升国际新闻的地位。藉此改变,《申报》上刊载的国际新闻在版面上有了独立的栏目,不再是他类新闻的附庸。但由于该报国际新闻的采编仍不得不受制于世界新闻体系,《申报》虽勇于变革,但客观上仍处于大战消息传播链的下游,难以真正独立客观地传播战事资讯。其二,在舆论方面,《申报》通过发表大量杂评社论,从而在同时期国内的一战舆论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申报》在报道一战消息方面的积极主动与不遗余力,激发了其读者群体对相关话题的兴趣,也令《申报》在与一战相关的中国中立等问题上逐步发挥出舆论监督、宣传对抗等近代中国报刊媒体应有的重要功能。《申报》国际新闻报道变化的第三阶段起于1914年8月间的日德交恶,以及随后发生的日德青岛战役。在这一时期内,《申报》开始向山东派出记者亲临战地,寻求在一战报道中自主独立发布第一手信息的机遇。在此前的改革中,《申报》已经大致摸索出了较为行之有效的一战新闻报道方式。但由于缺乏独立的国际新闻资讯获取渠道,并受国内新闻管控的高压影响,《申报》登载的一战新闻报道大多都只是外国新闻机构一战新闻的译稿。该报本身其实不具有脱离国际新闻垄断体系来独立报道一战的能力。不仅如此,独立消息渠道的缺失还可能会使《申报》难以甄别他国发布的谣言,在与一战有关的报道中不意沦为外国的新闻喉舌。不过在青岛战役的新闻报道上,由于战事发生于中国境内,《申报》得以派出记者亲临战地采编相关新闻,从而绕开国际新闻垄断体系所设置的新闻壁垒,独立报道青岛战情。而这一做法也使得《申报》在青岛战役期间的战事报道中能够保持相对独立自主的地位,并在一战消息在华传播、中日舆论战及有关山东问题的国民记忆塑造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关事实表明,自萨拉热窝事件发生至青岛战役结束期间,《申报》在一战危机的刺激下开始改革其原有的国际新闻报道方式,积极报道欧洲危机。这一变化的背后一方面反映了该报报人国际视野的拓展,以及中国新闻业与近代世界新闻垄断体系联系的加深,另一方面或也体现出部分中国国民对自身与世界关联的认知开始在一战语境的刺激下有所深化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