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右侧肾脏切除联合氧嗪酸钾灌胃建立尿酸性肾病大鼠模型,探讨氯沙坦对模型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测定大鼠血清尿酸、尿素氮、肌酐以及尿液中蛋白定量的基础值后行右侧肾脏切除术,术后1周随机分为4组,A组(手术组,n=7)、B组(模型组,n=10)、C组(别嘌呤醇治疗组,n=7)和D组(氯沙坦治疗组,n=7)。A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B组给予氧嗪酸钾750mg/(kg-d)灌胃,C组给予氧嗪酸钾750mg/(kg-d)+别嘌呤醇50mg/(kg-d)灌胃,D组给予氧嗪酸钾750mg/(kg-d)+氯沙坦30mg/(kg-d)灌胃。实验期间每两周检测一次血清尿酸、尿素氮、肌酐及尿蛋白定量水平。于药物干预第8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行肾脏组织HE和PAS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大鼠肾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1.血清学指标:各组大鼠血尿酸、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在实验开始及术后1周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大鼠尿酸、尿素氮和肌酐呈一过性升高,至实验结束时基本恢复到基线水平。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更为严重的高尿酸血症和肾功能衰竭,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别嘌呤醇治疗组和氯沙坦治疗组大鼠血清尿酸、尿素氮及肌酐水平虽高于手术组(P<0.05),但是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氯沙坦组血尿酸水平较别嘌呤醇组高(P<0.05),但尿素氮和肌酐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各组大鼠在术后1周时尿中蛋白排泄量即有所增加,给予氧嗪酸钾灌胃后,24小时尿微量蛋白量持续升高,模型组较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别嘌呤醇治疗组和氯沙坦治疗组大鼠的尿蛋白排出量较模型组均有所减少(P<0.05)3.肾脏病理学检测结果:光镜下示各组肾脏病理均未见尿酸晶体的沉积。与手术组相比,氧嗪酸钾致模型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肾间质局部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管萎缩或扩张,大量蛋白管型。别嘌呤醇治疗组和氯沙坦治疗组大鼠肾脏间质病理改变较模型组有所减轻。4.肾脏组织中TNF-α、MCP-1和ICAM-1基因表达情况:氧嗪酸钾干预的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NF-α、MCP-1和ICAM-1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别嘌呤醇治疗组和氯沙坦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中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侧肾脏切除术联合氧嗪酸钾溶液灌胃可建立稳定的尿酸性肾病大鼠模型。2.尿酸可导致细胞因子TNF-α、MCP-1和ICAM-1mRNA高表达,它们所介导的炎症可能参与了肾脏损伤过程。3.抑制尿酸所致的炎症反应可能是氯沙坦延缓肾脏病变的进展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