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电视纪录片一直伴随着重庆电视台的发展而成长,在它28年的发展历程中,既受到整个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大气候的影响,与全国各地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具有统一与同步性,同时却也因为重庆本地的地域性特色,而又具有一种自具一格的风格内容。然而这种地域性的特点在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交流与大众审美的影响,变的越来越模糊。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存在着一些有趣的,有价值的研究内容,记录下重庆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对这段历史的一种尊重,更可以为今后重庆电视纪录片更繁荣的发展提供些许经验,但令人遗憾的是,一直以来都未曾有前辈公开地对重庆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加以系统的梳理。于是作为后辈的笔者终于按耐不住对电视纪录片的热爱,斗胆对重庆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希望能为重庆电视纪录片今后更加深刻的历史研究做些许贡献。由于对这部分研究并没有充足的书面资料可查阅,因此本文涉及到重庆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多来自于重庆电视台纪录片部的资深前辈们与纪录片工作者们的口述,同时笔者也观摩了大量的影像作品资料。本文共分三个章节,分别记录了1980年—1989年、1990年—2002年与2003年—2008年间重庆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轨迹。1980年—1989年,是重庆电视纪录片的拓荒与探寻时期,这段时期前半期,重庆电视纪录片并没有纪实的理念,而是一方面电视纪录片与新闻混插在一起,一方面跟随着全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足迹而前行。到1985年的时候,重庆电视台开设了真正完成重庆电视纪录片拓荒的栏目《知识长廊》,这是一个以科普知识作为主打内容,以栏目化形态为生产的专题片节目。重庆电视纪录片也是在这个栏目当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到了这一时期的后半期,开办的栏目——《社会了望》已经将目光凝聚在社会问题与百姓生活上,成为一个杂志化的集新闻专题为一体的纪实性栏目。“纪实性”成为了重庆电视纪录片探寻的主要目标所在。1990年—2002年这段时期是重庆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期,受到中央电视台开办百姓栏目的影响、重庆直辖的影响与山地文化的影响,在纪录片的创作内容上注重的是百姓的生活,在创作手法上开始回归纪录片的本体,在创作题材上选择更多的是大山里的文化。虽然这段时期不时的有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作品产生,但在总体上还是个体式的作品,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这种情况在2003年的时候得到了改善。2003年—2008年间.是重庆电视纪录片发展的繁荣期,文章中也着重墨来记述了这段重庆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黄金期。重庆电视纪录片在2003时开始回归社会,在创作内容上开始跟社会发展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且开始走市场化的创作道路。比如明显的印记是《巴渝人家》这个最具代表性的短纪录片栏目,是从2003年开始每期节目与收视率挂钩,真正与市场结合,从此与纪录片人个人的纪录片喜好挥手告别。这期间不仅产生了一大批在国内外获奖的电视纪录片,而且自办的本土电视纪录片栏目如《纪录重庆》也更加成熟。在这一章中,从《巴渝人家》十四年的发展中可以看到重庆电视纪录片在短纪录片的创作思路与观念的改变上所留下的足迹;从对《远祖之谜》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重庆电视纪录片现今所发展到的高水平阶段;从编导张鲁的人生印记中可以看到重庆电视纪录片人对纪录片的普遍理解与对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以及一些优秀纪录片的产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