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创业板作为国家实施经济转型战略的一部分,于2009年10月30日顺利开板,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场的二板证券市场。其目的主要是扶持中小企业,为实施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供融资平台。NASDAQ作为创业板市场的典型,培育了美国的一大批高科技巨人,如微软、英特尔等,对美国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美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3年底,先后有40多个国家(地区)成立了70多个创业板市场,但是并不都如NASDAQ般成功,其中近半数已被迫关闭。以史为鉴,怎样发展中国创业板将成为一个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创业板处于发展初期,各个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也出现了其他国家曾经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创业板从各个方面开展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创业板面临的问题,对于创业板健康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在对创业板市场的研究中,国内很多学者大都把研究焦点集中在上市前后较短一段时间内存在的问题,以“三高问题”为代表。而新股上市之后存在的股票价格长期弱势也是首次公开发行(IPO)市场中的重要异常现象,少有学者问津。因此,创业板IPO究竟是否存在长期弱势;它和IPO的其他异常现象有何关系;如果存在弱势,又是哪些因素在起关键性的作用,这是本文要试图解决的问题。本文结构安排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首先,对国内外关于IPO长期弱势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把握国内外IPO长期表现研究情况。其次,归纳学术界关于后市长期弱势的理论性解释,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最后,对国内学者关于创业板市场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把握研究现状,发现当下研究趋势。第三部分为我国创业板长期表现强弱势的统计检验。介绍了本文研究涉及的样本区间与数据来源,阐述了长期强弱势的测度方法,给出检验结果及结论。第四部分为新股发行后长期表现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在第三部分强弱势检验结论的基础上,主要对强弱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对创业板发行市场热门异象(高发行市盈率,高初始收益率和高超募资金率)和创业板长期表现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把握创业板IPO价格行为的整体情况,进而分析潜在影响长期表现的因素。然后,通过企业特征、发行特征和二级市场特征等方面发掘对创业板长期表现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最后,对本部分进行小结。第五部分为结论,对本文所得到的主要结论进行归纳。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中国创业板指数同中小企业板指数的相关性最强。创业板指数的波动性在与中小板指、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波动性的相关性比较中,创业板指数同中小板指数的相关性要强于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第二,中国创业板市场首次公开发行后,存在着较严重的长期弱势。无论是购买持有超额收益法(BHAR)还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均表明我国创业板存在长期弱势;基于上证综合指数计算的BHAR和CAPM计算结果比较接近,且较以中小板指数收益作为正常收益计算的BHAR弱势程度轻一些。第三,发行市场存在的一些异象(高初始收益率,高发行市盈率和高超募资金率)同IPO长期超额收益存在一定的关系。初始收益率越高,长期超额收益越低;发行市盈率越高,长期超额收益越高;超募集资金率越高,长期超额收益越高。长期弱势是对高初始收益的一种平衡,即上市初期市场上的投资者对新股过度乐观,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信息为公众所获得,并反映到股价上,高初始收益逐渐得到修正。第四,账面市值比越高,发行上市间隔期越短,二级市场情绪越低,IPO长期表现越好。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代表企业特征、发行市场特征以及二级市场特征的一些因素对长期超额收益有显著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指标为账面市值比(企业特征)、发行上市间隔期(发行特征)与二级市场情绪指标(初始收益率、首日振幅和首日换手率)。账面市值比对IPO长期表现的影响为正,发行上市间隔期和二级市场情绪对IPO长期表现的影响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