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策传播作为贯穿政策运行始终的重要构件,因其能够有效促进公众对政策的理解与接受,培养公众对政策的信任与支持,被视为落实相关政策软环境的重要环节。其中主流媒体对政策议题的新闻报道尤为重要。政策报道作为政策信息产出、传递和散播的主要渠道,不仅是普通公众获取政策信息的主要源头、政府重要决策的参考,更成为统治阶级借以实现政策目标,说服公众接受政策信息内容,实现公众政策理解与合作的潜在依据。本文将这种通过主流媒体进行的政策报道视为是一种带有某种意图的说服性传播活动,认为其具有天然的修辞属性,政策传播的理解与合作更离不开主流媒体话语生产的修辞实践。作为一种“接受框架”或“语药体”,修辞不仅使传播效率最大化,也积极建构与维护议题话语秩序。本文进而运用西方新修辞学相关理论对《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河北日报》和新华网四家主流媒体“雄安”报道进行分析,研究主流媒体为避免政策目标消解所进行的修辞努力。研究发现,公众主观认知的“雄安”现实世界与修辞主体倡导“雄安”应有的价值世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是媒体修辞的动机所在。为实现雄安新区的认知同一,媒体通过修辞发明,对该议题有关的话语材料进行主动选择和有序组织以构造信源、形成主题,“雄安”概念的出场更隐含了一套新区创设的话语逻辑,与想象中的“未来雄安”一起完成对该议题话语秩序的建构。同时,媒体还积极体察由“雄安”议题所触发的修辞情景,调用受众、修辞主体及报道时机等修辞资源,并将“炒房”“炒股”“迁都”等对主流话语形成威胁的非官方话语置于“风险—威胁—监管”的认知框架下,以改善修辞情景中的“缺失”,实现对“雄安”议题话语秩序的维护。由此推断,主流媒体通过政策报道进行的政策传播,其说服性意图的实现并非利用媒体话语生产的修辞实践去制造“真实的幻象”,而是依靠新闻修辞提供观察社会、理解社会的视点。即通过新闻话语中某些修辞策略的运用,为某个语境提供思想、行为、情感和态度的词汇表,含蓄地推销传播主体所要表达的信念和观点,潜移默化地塑造受众有关政策议题的知觉模式和思维倾向,进而使受众接受由新闻文本所赋予的判断命题。可以说主流媒体政策传播的修辞实践是通过影响受众的认知来唤醒听众或读者情感,形成态度或改变态度,进而诱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