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氮嗪类除草剂阿特拉津(莠去津)和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乐斯本)是现代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的农药,其可以通过淋溶、径流等方式进入水生系统,影响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水生环境毒理学涉及生物学、医学、植物学和微生物学等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热点。本实验以鲤(Cyprinus carpio L.)为实验动物,研究阿特拉津(0.428和0.428μg/L)、毒死蜱(0.116和0.116 μg/L)以及二者联合(0.113和0.113 μ/L)慢性暴露对鲤肝组织抗氧化功能、肝脏农药残留、相关基因表达(ER-a和VTG-Ⅱ)的影响,旨在丰富鱼类毒理学理论,为鱼类健康养殖提供依据。本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病理组学切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雌鱼性腺的发育速度加快,而雄鱼性腺发育速度减慢,说明阿特拉津(A)和毒死蜱(D)对卵巢发育有促进作用,对精巢发育有抑制作用。其中各处理雌鱼性腺发育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阿特拉津和毒死蜱混合高浓度组(HG)、阿特拉津高浓度组(AG)、毒死蜱高浓度组(DG)、阿特拉津和毒死蜱混合低浓度组(HD)、阿特拉津低浓度组(AD)、毒死蜱低浓度组(DD)、溶剂对照组(BT)、空白对照组(KB);其中各处理组雄鱼精巢发育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KB、BT、DD、AD、HD、DG、AG、HG。2气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阿特拉津单一或与毒死蜱联合(H)暴露下,阿特拉津在鲤肝脏中的残留量呈递减趋势,以AD、AG、HD、HG 525d检测结果为依次分别为:2.2111、2.7364、1.4025、1.6924μg/kg,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各高浓度处理组阿特拉津残留量高于低浓度处理组(P<0.05);混合处理组的阿特拉津残留量低于显著阿特拉津单一处理组(P<0.05)。毒死蜱单一或与阿特拉津联合暴露下,毒死蜱在鲤肝脏中的残留量呈递减趋势,以 AD、AG、HD、HG525d 检测结果为依次分别为:1.5374、2.0106、0.7682、1.2103μg/kg,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各高浓度处理组毒死蜱残留量高于低浓度处理组(P<0.05);混合处理组毒死蜱残留量显著低于单一处理组(P<0.05)。3检测了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鲤血清中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溶菌酶、谷胱甘肽还原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除BT组外,其它各处理组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血糖浓度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除BT组外,其它各处理组总蛋白、白蛋白、溶菌酶、谷胱甘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KB组相比,除BT组外,其它各处理组抗氧化能力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或P<0.01)。4 ER-a和VTG-Ⅱ基因分别为3439bp、5003bp,与斑马鱼同源性分别为98%、95%。RT-PCR检测显示,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处理组ER-a mRNA和VTG-Ⅱ在肝脏中均呈高表达,ER-a mRNA在鲤肝组织平均表达水平为阿特拉津组、阿特拉津-毒死蜱混合组、毒死蜱组依次递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VTG-Ⅱ mRNA在肝组织平均表达水平为阿特拉津组、阿特拉津-毒死蜱混合组、毒死蜱组依次递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两者均有环境雌激素作用。综上所述,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亚慢性暴露后,肝脏中ER-a和VTG-Ⅱ mRNA和表达量增加,促进了雌鱼性腺的发育并抑制雄鱼精巢的发育;能够引起鲤血清生理指标变化,并作用于肝脏组织,导致肝脏功能及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异常;毒物在鲤肝脏组织中残留情况表现为,阿特拉津高于混合农药高于毒死蜱,并随时间变化而降低,表明鲤肝脏对阿特拉津和毒死蜱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并在肝脏内无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