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江南士人群体研究——以陈子龙交游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p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晚明士人陈子龙的交游为中心,力图通过这一个案,来研究把握晚明江南士人群体。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阐明选题缘起,研究对象,并回顾、总结学术前史和本文的研究视点。第二部分则主要分析了士人群体生活的晚明时代。明中期商品经济发展,这一进程在江南表现的尤为明显,与此同时的思想界出现巨大变动,尤其是王守仁“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冲击。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也开始冲破传统重义轻利的价值规范,走上了关注日常人生的世俗化生活道路。明中后期以后出现了大量的娱乐性出版物,社会交往也打破了士与士之间的交往圈,出现了士商的结交。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的士人群体,表现了与明代初期不同的特点,家族势力重新活跃,文人社团以及书院讲学兴起。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晚明任情纵欲思想潜流对士人的影响,士人的经世入世精神与沉溺于个人享乐并存,并最终无法挽救明朝的衰亡。第三部分集中阐述了晚明士人陈子龙的人生轨迹,通过其童年求学、科举生涯、仕宦和学术的经历,力图展现当时士人生活的普遍历程。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陈子龙的交游状况,尤其关注朋友这个层面的交游,基于地域、由科举考试结成的同年以及广泛社会网络中交结的朋友,展现了传统中国人情社会的特点。第五部分论述了陈子龙交游的影响,对于其个人提高声望,强化社会地位的获取能力,使得个人资源和网络资源在整个过程中增殖,同时通过这种交游还提供了人际间的保护作用。第六部分从陈子龙的交游中分析了晚明江南士人群体结成广泛的社交网络,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士人可以对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本进行有效的运用,这种运用同样也体现在其经世的实践活动中。那些进不了仕途或仕途坎坷的士人,在“兼济之志”无法实现时走“独善”之路,保持一种相对的自由和独立,又与主流社会关系密切,归隐而不绝尘,则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也被社会普遍认同。第七部分为结语部分,对全文简要作结,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尚待发掘的问题。
其他文献
胡先骕是我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主攻自然科学,但又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在教育科学方面也不乏真知灼见。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先骕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严肃
西藏帕竹地方政权(1354年---1618年)是藏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前身是元朝时期乌斯藏十三万户之一的帕竹万户。1354年,帕竹万户的万户长绛曲坚赞推翻了统治西藏的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国基督教各教会步英、法教会之后尘,开始陆续到中国传教,其中有部分教会试图踏足中国偏南一隅的广西。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是境内匪盗横行、太
粤东北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客家地区”,在明清时期则是一个流民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流民的活动深刻地影响着粤东北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中期以来至清初,粤东北地区
本项研究主要探讨的是1927~1937年间长江三角洲的米粮贸易问题。 第一章着重梳理了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传统粮食市场及其在近代的兴替,以及1927~1937年间该区域的米市层级及
1784年美国一艘名叫“中国皇后”号的商船到达广州黄埔港,开创了中美关系的新纪元。直至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称为早期的中美关系。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中美两国关系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