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在“十三五”建设的开局之年,工业经济面临发展和减排的双重压力。但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和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我国碳排放水平居高不下,工业低碳化转型困难重重。尽管2015年我国取得了碳排放量下降1.5%的阶段性减排成果,但从总量上看仍不容乐观。工业部门作为我国的能源消耗大户,其占总消耗量的比重基本在2/3以上。2005年,我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水平为270096.72万吨,2014年上升到395968.64万吨,经济发展明显高碳化。可以说我国工业行业发展已经陷入“碳锁定”。因此,研究如何突破碳锁定(Carbon Lock-in),加快工业碳解锁进程,对工业产业的低碳化转型和我国减排目标的完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我国实现低碳发展的不二法则。此外,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各省之间的碳解锁状态也不尽一致,以省域为研究对象,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地寻求碳解锁对策。本文以数据收集和计算为基础,以趋势分析—影响因素—对策建议为主线,以2005到2014年为时间节点,以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我国工业碳解锁问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通过文献回顾和梳理相关理论基础为下文进一步分析做了理论铺垫。接着,从国域、区域和省域三个层面对我国的工业碳排放现状和特点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脱钩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工业行业的解锁效应做了定量判断。然后引入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从经济规模、技术进步、能源结构等角度,对全国和分地区的工业碳解锁影响因素做了实证分析,并在实证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结论:(1)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碳解锁情况,可大致将30个省市分为三大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多表现为解锁的北京、上海等6个省市,说明经济发展质量较高;经济还在快速发展阶段、碳解锁状态波动较大的山西、内蒙古、辽宁等共计11个省市,减排压力较大;经济还在快速发展阶段、解锁状态相对稳定的河北、安徽、福建等共13个省市,多表现为经济水平与碳排放双增长。(2)影响因素实证方面,从全国看,能源消费结构是工业碳排放强度的主要推动因素,能源利用效率、劳均产出和研发投入比重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依次减弱;从分区域看,各解释变量的影响与全国的大同小异,作用方向基本一致。特别注意到,Ⅲ类地区的研发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呈正相关,与预期相反,可能的解释是研发投入主要用在了促进工业产出增长方面而不是节能减排上。最后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从技术、制度以及地区差异化角度提出了促进低碳化、实现工业碳解锁的相关建议。